文/潘闻闻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我国立足国家战略需要,顺应世界经贸发展新趋势,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主要突出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制度和综合监管制度四大制度创新,将不仅促进上海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也对江苏金融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举措
上海自贸试验区功能培育的核心是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主要目标是实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创新风险管理账户体系是进一步加大对试验区跨境贸易和投资的金融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试验区金融业务创新,实现跨境投融资汇兑便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促进投融资汇兑便利。通过在试验区内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机制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试验区内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发展,为试验区更加广泛的经济活动提供投融资及汇兑便利。
三是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跨境资金自由流动,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四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通过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五是深化外汇管理改革。通过进一步转变外汇管理方式,减少外汇管理中的行政审批,方便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投融资行为,加大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
上海自贸试验区内金融支持措施不仅针对上海地区还包括周边经济体的金融机构共同为试验区服务,其中,金融机构种类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切实为试验区内的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服务。
二、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江苏金融业影响效应
上海自贸试验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标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自由兑换、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制度政策创新的高水平开放平台,通过集聚高能级主体和要素,将对周边经济体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效应。
虹吸效应。随着一系列金融业相关细则逐步出台,自贸试验区优惠的政策和完善的配套服务会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入驻,这将加剧江苏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压力。另外,自贸试验区对外资PE和VC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型创新企业在江苏的发展,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带来不利影响。
挤出效应。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在短期内快速集聚大量的资金流和现金流,同时由于自贸试验区内空间有限,对项目实行优中选优,将会对上海本地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会向区外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自贸试验区一定程度破除了以前在跨境结算、贸易、物流以及国际金融业务方面的管制,将会给在沪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业务,有利于打通国际资本市场,吸引国际高端投资流向长三角地区,可以为江苏的制造业升级带来优质和高效的金融服务,促使制造产业由被动嵌入全球价值链转向主动实现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
引领效应。从地缘经济上看,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其改革的引领效应会促进江苏在产业、人才、服务、信息与技术以及政策方面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因素,金融业属于高负债产业,其经营发展情况依赖于实体经济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环境,需要在自贸试验区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法治、透明的市场规则,使金融这一重要要素资源在统一的市场规则下得到高效配置。
突破效应。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境外投资、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和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实行功能突破和制度创新,这些突破性的政策能够引导江苏争取符合我省实际发展环境的先行先试政策,包括针对国内跨境资本的流动管理、建设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等,通过自贸试验区的突破政策带动江苏在金融改革创新上的突破发展。
三、加快培育江苏金融竞争新优势
构建科技金融比较优势。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具有发达的制造业,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加快江苏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根本是金融创新促使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结合,构建科技金融比较优势。江苏要积极对接自贸实验区金融业改革的重点领域,引进高端投资,利用自贸试验区的融资渠道加强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一是鼓励科技银行、科技信贷的发展和创新。改进科技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探索简便高效的评估方法,通过建设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平台,吸引国内国外优秀中介机构聚集,在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二是发挥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融资支持。设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和资本退出途径,发展私募股权投融资产业链渗透科技行业,推进保险公司、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共同参与科技保险产品创新机制。三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借鉴自贸试验区先进经验,按照国际化、法制化要求,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银政企沟通信息平台建设,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征信和评价工作,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一站式融资服务。
打造次级金融中心承接优势。江苏应以自身发达的制造产业为基础,借助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率先错位打造次级区域金融中心,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承接自贸试验区外溢和配套的金融业务。一是建设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打造立足长三角、面向海内外,有一定全国影响力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主要是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配套服务。建设初期可以主要承接数据单据处理、呼叫中心等中低端业务,中远期则可以吸引电子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研发等中高端业务,形成金融中心的后援系统,建成成熟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二是积极发展专业服务业。针对自贸试验区专业服务业开放领域、为未来承接自贸试验区专业服务业转移做准备,大力发展中外合资人力资本中介服务,重点培育金融类国际人才中介机构,积极发展信用服务,吸引各类征信机构、资信评估机构、信用担保机构落户。
培育沿海金融支撑竞争优势。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金融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不但解除过去金融发展相对缓慢的阻碍,同时满足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成功实施关键在金融产业改革。要把握上海自贸试验区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溢出契机,抓住其允许向境内适度渗漏的机遇,积极吸引境外资金流向港口设施建设、滩涂围垦、沿海产业项目建设,提升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一是提升沿海地区金融业能级。可以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的创新政策,吸引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公募基金、信托、财务公司等)和创新型专业机构(如证券自营、直投子公司、对冲基金等)落户,为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专业高效的金融服务。二是优化沿海地区金融业态布局。江苏沿海开发地区主要包括连云港、南通、盐城三市。各市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打造不同层面的金融产业创新区域。连云港市作为我省“金融创新区”要开展金融创新实践,形成金融机构集聚、金融服务优质、金融生态优化的创新区域。南通作为三市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要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以经济带动金融业发展,服务沿海开发大局。盐城市要做好沿海金融发展的配套服务工作,集聚新型金融服务业态,形成金融组织创新,更好地为沿海开发战略提供金融支撑。
(作者系上海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许 筠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