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甲板起飞”——以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4-07-28    

  文/丁夕平


  “甲板起飞”理论,是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镇江经开区)站在国家级开发区新的发展平台,创造性提出的新时期开发区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将镇江经开区的发展类比于航母上战机起飞,强调要充分把握好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以科学的能够达到的极限速度跨越发展,并实现持久的竞争力。

  近年来,在“甲板起飞”理论的引导下,镇江经开区在已有基础上,提出加快新兴产业集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为战机打造性能优越的引擎)、加大科技创新对持续发展的贡献份额(为战机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高效燃料)、加强机制改革和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效能(为战机配置“人机合一”的飞控系统)、加速城乡统筹提高全民幸福指数(实现战机强大而持久的战斗力)等四个着力点,全力满足战机对形成其最终作战能力的关键系统的要求。

   

  一、加快打造特色产业与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开发区的“生命线”。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是开发区这架“战机”的引擎。航母战机的引擎,性能要求更加优越。镇江经开区提出发展不能依靠造纸、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传统制造业来支撑,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为“战机”提供更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为此,镇江经开区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制定了新一轮产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扎实有效的举措着力拼抢。

  一是顶层设计产业方向。2010年,借助“外脑”顶层设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了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以及新兴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3+2”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计划“十二五”期间,打造新材料千亿级产业、航空制造和新能源2个五百亿级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等8个百亿级产业。

  二是科学谋划专业园区。坚持产业“三集”发展,合理确定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海峡两岸新材料产业园、航空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16个专业园区的产业方向和空间布局,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建立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相统一的规划体系。中国与瑞士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建立了部省联席工作机制,将开辟中欧合作的新模式,成为国内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可复制、可借鉴的样本。

  三是健全产业配套功能。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集聚国家检验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推进中瑞(士)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完善新兴产业发展服务支撑体系,增强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专业配套定向吸引力。积极拓展各类金融服务业,鼓励和引导股份制银行、担保机构、风险投资、证券公司等进区设立分支机构,协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二、加大科技创新对持续发展的贡献份额。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战机”引擎提供优质高效的燃料。镇江经开区提出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对持续发展的贡献率。

  一是科技创新空间载体不断丰富。以1.58平方公里的大学科技园为核心、以20平方公里的镇江科技新城为载体,大力实施“筑巢计划”,先后投入60多亿元,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63万平方米。高标准推进现代智能、休闲生活配套服务,实施国际社区、精英公寓等重点项目,启动新型轨道交通建设,打造创新创业人群理想的高品质宜居宜业生活环境。

  二是科技创新技术平台日趋融合。与中科院、日本会津大学等37家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9个,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了山特维克研发中心、国家船舶导航雷达实验室等60多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等,实现各类研发平台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三是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以高层次人才的加速集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每年设立不低于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加速引进一批掌握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累计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15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57人。

  四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集聚各类风投创投机构40多家,管理募集风险资金规模超过40亿元。先后引进科技评估、知识产权交易、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40家。成立创新总裁俱乐部和总商会等社团组织,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家与企业家之间、各类发展要素之间的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协作、多赢发展。

   

  三、加强机制改革和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效能。“战机”要按照指令实现起飞,必须装配“指挥协调高效,信息交互畅通”的飞控系统。镇江经开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力促干部转型,完善体制机制,实施精细化管理,保障跨越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

  一是创新发展理念。定期举办“新视野讲坛”,与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组织企业高层和机关干部赴美国、新加坡等著名高校或培训机构培训学习,选派干部到中央、省及先进地区挂职学习,鼓励干部突破传统观念、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的束缚,不断提升跨越发展的新理念和精气神。

  二是改革体制机制。推进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公务用车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着力构建具有新区特色的开发区管理运作体系。2010年,机关部门从22个压缩至12个,机关科级领导职数从76个减少到43个,工作人员从305人精简至188人。建立健全党工委领导领衔发展机制,强化各级干部压力传递、潜能开发。在专业园区发展上形成了“一个园区、一名委领导、一套班子、一套工作机制”的“四个一”园区运营管理模式。

  三是实施精细化管理。大力开展“双增双节”(节本增效、节支增收)活动,各类公用资金支出大幅下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一站式”服务等制度,简化各类前置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促进项目提速、服务增效。有效承接镇江市委市政府“简政放权”,成为全省拥有自主许可审批权限最多的国家级开发区。

   

  四、加速城乡统筹提高全民幸福指数。“甲板起飞”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区。镇江经开区不断优化城乡布局,完善配套功能,强化生态打造,着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在全省率先试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建设总面积160万平方米的平昌新城,推进农民变市民。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引导安置农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2011年6月,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亲临镇江经开区视察“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给予充分肯定,该工程成为国土资源部推荐的全国集约利用土地典型之一。

  二是突出富民惠民实效。围绕居民收入倍增和六大体系建设,加大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投入力度,让群众最大限度地分享发展成果。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以上。全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80%。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实现卫生服务中心体系全覆盖。

  在“甲板起飞”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实践,镇江经开区整体发展水平实现了大幅提升。2013年全区GDP达460.5亿元,实现五年翻一番;人均GDP达2.8万美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4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9.6%;五年累计完成实际到位外资40亿美元。在2013年1月商务部公布的评价报告中,科学发展指数位列参评的96家国家级开发区第18位。

  (作者系镇江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许 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