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发布时间:2014-07-29    

  文/陈章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提升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于高校发展和全局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实际工作仍然面临一系列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等教育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国家对高校加大了投入和扶持力度,为高校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但高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江苏正处于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对于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具体表现为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校园有所滋长,特别是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加大、大学师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大学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对做好党建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高校管理体制机制带来的挑战。高校党建体制改革带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因此这个改革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首先,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的形式问题需要更加明确,需要进一步正确处理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党委会集体决策和校长行政负责的关系。其次,基层党政分工协作制度存在职责分工不明、权限范围模糊的问题,基层党政领导班子的分工存在交叉重叠。最后,基层党组织尊重并监督同级学术委员会按照国家政策和学校有关规定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多,化解利益冲突和内在矛盾上下的功夫不够。

  ——高校从外延向内涵转型带来的挑战。过去的20年,高校一直在走外延扩张的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坚定不移走以“提高质量、彰显特色、协同创新”为基本内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高校内涵转型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党的建设如何为高校转型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党的建设如何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党的建设如何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党的建设如何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引导作用;党员发展如何真正从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转型。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信息影响着广大师生的信仰和价值追求。这种状况倒逼我们的党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传统自上而下的党建方式变为双向互动的党建格局。另一方面,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转变了传统高校党建工作模式。部分高校党务工作者因为知识结构的问题,不掌握信息技术,成为低效的工作者,党务工作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其工作平台越来越狭窄。

  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必须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在理论上着眼于全局、着眼于大学目标和办学重点,在实践上要兼顾具体性、特殊性和发展的阶段性,使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和学校事业发展在结构上相互融合、在目标上相互一致、在效果上互动共进。

  第一,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是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基础。中国的高等教育一方面要顺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也要体现中国特色。这个特色很大程度地反映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上,即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监督四位一体,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结构,这个结构将会在逐步推广实施的大学章程中得到反映。在这里,党建科学化水平并不是一种抽象的表述,而是具有实在的、现实的重要意义,起着规定性和导向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通过不断完善党的自身建设来加强党委对高校的领导,通过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来促进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升,确保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园地的公平与公正,确保高等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与发展中国化的现代大学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唯有深刻领会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的办学方向;唯有科学理解党建工作在高校的定位,才能在大学现代治理中完善制度建设,落实各项方针和政策。

  第二,发挥大学应用功能是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大学至少有四个主要功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其中,人才培养功能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都是大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使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履行自身功能的问题上时常出现断裂,原本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各种功能之间彼此发生了分离,有时甚至出现彼此对立的状况。例如,在涉及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时常会被狭义地理解为就是课堂教学,教学与科研可以是两条线,前者只针对学生,后者属于教师本人,科学研究变成了教师自己的专利,它的目标与人才培养并无直接关联。社会服务亦同样如此。社会服务常以服务本身为目的,仅仅满足于来自社会的评价,至于是否有助于大学的主体目标实现,是否有效作用于人才培养这个基本面,则往往被忽视和遗忘。因而,我们要通过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来促进大学功能互补,要使各类功能相互支撑并反哺于人才培养。具体来说,依托党建工作的介入,我们应在制度设计上保证党建工作围绕大学的主要目标来完善和加强,围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来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创造一种党的建设与行政、学术工作协调一致、目标一致的结构,从内容和形式上保证大学整体功能的实现。

  第三,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是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根本保障。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期3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是,与此同时,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党的组织作为高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办学治校的领导力量,它的建设自然就要同步于高校建设,同步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从实践看,党建科学化水平要与内涵式发展相关联,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任务相关联。一言以蔽之,党建科学化水平与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完全是一体化的结构,其表现为动态的、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必须面对的两个任务,它们实际上是合二为一地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高校要结合并且围绕自身具体情况不断加强党建工作,使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成为学校事业发展、推进工作重心转型的根本保障。

  第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根本出发点必须立足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这一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教育和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以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为主阵地,构建起高校党建文化体系,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思想融入校园文化,有效增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和培育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党建文化活动,例如主题参观、社会实践等,使教育内容时效化、形式多样化、机制长效化。要把党建思想、内容、方法与党建载体有机融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吸收现代先进文化,推进文明校园建设。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