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乱象”戳中基层治理软肋

发布时间:2014-08-26    

苏胜利


从“人情保”、“关系保”到“富人保”、“死人保”,关于低保金违规发放的报道不绝于耳,早已不算是新闻。前不久发生在湖南武冈的“送瘫痪妇女到政府死亡事件”,就起因于农民对低保评选不满。近期甚至爆出,某地村干部为讨好一位副部级官员,竟一直给他父亲发放低保。中国社科院发布社会保障绿皮书显示,在安徽、福建等5省市受调查的低保家庭中,6成不是贫困家庭,有近8成的贫困户没有享受低保救助。低保金沦为“唐僧肉”的窘境,犹如多棱镜一般,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复杂生态。

100块钱,对有钱人来说实在微不足道。但对于不少低保户来说,每个月能够拿到百把块钱的低保金,就可以填饱肚子勉强维持生活。作为一项扶贫救济政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贫困群体提供“救命钱”,筑起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最后一道防线,在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保障作用。而这道防线的失守,不仅未能发挥低保的效用,让政府社会托底职责落空,还揭示了基层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为进一步改善基层治理敲响了警钟。

当贪婪而罪恶的“魔爪”伸向低保户的“救命钱”时,首先触碰到的是公众的道德神经和良知底线。想来难以置信,面对生活难以为继的贫穷乡邻,一些基层干部竟然打起低保金的坏主意,将其作为人情送给关系户,甚至装入自己腰包,而置个人良知于不顾。这无疑刺痛了人们的道德感,随之而来的道德抨击任其多猛烈都毫不为过。对于这类行为,决不能清查退保了事,而必须让其承担沉重的法律责任,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但在道德抨击和法律惩治之后,我们更应该去透视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大家不禁要问:从贫困乡邻口中抢食竟然大行其道,维系乡村社会的互助情感为何如此不堪一击?低保金发给什么人,村民为何毫不知情或者即使知情也无力抗拒?有些地方将低保作为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工具,是什么让低保的基础性功能如此孱弱?为避免分配不公,低保在有些地方被平均分了,这种性质变异为何会发生?6成拿低保的家庭不是贫困家庭,这样的普遍性问题难道只是基层干部个人道德败坏造成的吗?

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越了基层干部的腐败问题,也不仅仅是追究党纪国法责任的范畴。它所戳中的,正是基层治理的软肋。低保金违法发放的乱象,仅仅是基层社会治理生态遭到破坏这一病根所产生的“症状”之一。对涉事责任者进行道德责难和法纪惩治,固然不可或缺,但却仍然是治标不治本之策。明确对象条件和测算标准,完善低保政策设计,尽管是当务之急,但也难以真正根治低保乱象。

古人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改善基层治理生态,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救命钱”沦为“唐僧肉”的悲剧性结果。特别是要着力推进基层民主,真正让基层群众享受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低保户的评选与分配,事关基层群众切身利益,倘若一切程序性操作在阳光公开、群众知情的条件下开展,在利益诉求充分表达、监督有力有序的环境下进行,既堵上了“关系保”、“人情保”等腐败漏洞,也将有效挤压“低保工具化”等不良现象的滋生空间。□责任编辑:丁和平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