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宇
低碳经济是一种蓬勃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基于市场机制,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度创新,推动能效技术、能源技术、可再生资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运用,促进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模式转型。2009年11月26日,中国正式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决定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40%至45%。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能源消耗较大,高碳特征显著,迫切需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为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发展低碳经济是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加快“节能降耗”的迫切需要。江苏省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约占69%,石油约占22%,天然气约占4.6%,水电约为3%,新型能源核能约占1%。江苏能源消耗特点大致可用“高、单、快”三字概括。一是占比较高。江苏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茅,能源消费总量约为全国7%。二是结构单一。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占全省能源消费的70%。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两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三是增长较快。随着经济迅猛增长,江苏能源消费锐增,从2002年的9609万吨标准煤增至2013年的30300万吨标准煤。
——大幅减少“碳排放”的客观需要。江苏近年经济增速较快,但碳排放居高难下。全省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其中,能源部门和工业过程排放分别占72.7%和25.1%,农业和废弃物排放比重很小,工业驱动型的碳排放特征显著。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不断发展,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碳排放急剧释放。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江苏产业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工业重型化特征明显。江苏省能源消费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从2000年的8243.97万吨标准煤增至2011年的27509.8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9%。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相对第二产业较少,但增速较快。近10年来第一产业能源消费不增反降,降幅10%。第二产业尤其重工业多为高碳产业,其高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突出,通过调整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很大。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发展低碳经济形势逼人,刻不容缓。江苏应抢抓机遇,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建议从“加减乘除”四个方面,做好“四则运算”,算好“低碳经济”这本大账,解好“转型升级”这道要题。
围绕低碳项目做好“加法”,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结构。
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江苏碳排放量大部分来自工业高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江苏,产业结构应由“二三一”升级为“三二一”,重点发展服务业,逐步降低第二产业比重,解决结构性高碳排放的发展难题。
提升生态农业质量和产量。近年江苏用占全国1%的土地生产出占全国7%的粮食,迈开了向现代农业前进的步伐。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支柱,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地板结,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因此要加大力度建设生态、高效农业,减少环境污染,加快农业转型。
提升“碳汇”项目数量水平。“碳汇”通常指从空气中消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主要是通过森林吸收并储存CO2。江苏尤其是苏北,应充分利用滩涂、荒山、荒地和各种闲置土地资源,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积极发展森林、草地等碳汇项目,提高“碳吸收”水平,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减少空气中的CO2。
提升循环经济规模。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利用模式,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推进废旧资源、工业废渣、废水和废气再利用,提高矿产采选率和冶炼回收率。
围绕减排降耗做好“减法”,着力控制“高碳产业”发展。
坚决实施“关停并转”。江苏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短期难以逾越,但可通过调整行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降低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比重,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从结构上促进低碳化。火电、水泥和钢铁是三个最大的CO2集中排放源。要列出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工艺和产品,对列入关停目录企业停止供电,或者控制生产。对无法兑现减排任务的,坚决关停。
坚决推进“低碳化”生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节能降耗,不断降低工业生产、交通等领域碳排放强度,从源头降低碳排放强度;大力开展清洁生产,降低CO2排放,切实提高工业领域能效水平。
围绕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做好“乘法”,着力发挥创新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乘数效应。
创新建立低碳理念。一是以低碳理念引领发展规划。将单位GDP的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奖惩办法,并做好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衔接。二是变革价值理念。从传统的重视交换价值的产品拥有型社会,转向未来的重视使用价值的服务使用型社会,建立健全绿色GDP核算体系。三是创新建立自然资本理念。重视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更重视和珍惜制约化石能源和大气环境容量的自然资本。
创新发展低碳技术。目前江苏单位GDP能耗降低的空间不大,节能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上,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等,逐步用新的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培养引进低碳技术创新型人才,着力于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减量化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的研究、开发、推广与应用。
围绕政策法规配套做好“除法”,着力消除发展低碳经济的体制机制障碍。
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和低碳经济试点。出台并完善提高碳排放价格的制度设计:一是依据产业或产品的碳排放效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对于低效排放行业征收碳税。二是借鉴太湖流域排污权治理的经验,推广实行碳排放权交易;三是建立限制排放和交易许可机制,通过市场交易提高碳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效率。
建立健全鼓励发展低碳经济的法规体系。借鉴国外低碳立法经验,建立健全低碳地方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在金融、税收、贸易等多方面给予低碳企业优惠,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减税、建立产业发展基金、银行优惠贷款等政策措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建立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碳排放量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须每年向政府提交碳减排规划与措施报告,由政府进行评估定级并向社会公布,监督其碳减排完成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建筑物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节能评级,从建材的生产、运输,到房屋建造、维修,到家庭照明、家电使用,均应制定严格的标准,遵循节约资源、倡导环保的原则。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环保汽车,降低低能耗汽车市场准入条件,对购买节能汽车者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提倡绿色出行,以公共交通替代私人交通。□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法学博士)责任编辑:金 雯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