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莉
一味追求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园区建设与人居环境的分离,使得传统产业园区容易走入功能单一的误区——白天车水马龙,晚上变成一座“空城”。而对于高新区而言,产业固然是它的灵魂,而生态文明则体现了它的品质。基于此,无锡新区在开发建设的同时,认定抓生态文明、节能减排就是抓竞争力,就是抓生产力,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无锡新区经济“又好有快”发展的驱动力,成为无锡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之一,从根源上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
严格准入控增量,关停并转调存量。无锡新区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无锡新区制造业项目评估办法》,为外资项目设置了地评、技评、业评、环评、能评、安评、人评、效评八道门槛,限制资源能耗大、污染程度高、环境行为差的企业进入无锡高新区。对于存量企业中的化工、“五小”、“三高两低”企业,无锡新区则毫不留情地实施最大限度的关、停、并、转。与此同时,认真执行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严格限制太湖流域二、三级保护区新建扩建化工、医药等企业和项目,严格实施“环境准入”制度,加强环评审批,改善太湖水环境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重点项目环评审批和现场监察联动会办机制。明确特殊区域禁止新建行业目录,在居住区和商住混合区附近禁止新建排放废气嗅觉阈值较低的项目,如漆包线行业、特殊的化工行业等。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规划功能调整。首先,壮大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新区制定绿色产业扶持政策,不仅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生命科技、低碳清洁技术、空港物流、文化创意和旅游等四大新兴产业,而且努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最终实现生态工业内部化。其次,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契机,以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应用为关键,以建立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为保障,系统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建立低碳经济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集合各个园区特色,打造一批“低碳园区”。建立碳减排约束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能源监察、审计,实施差别电价和产品碳排放准入标准,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生产绿色产品,带动绿色消费。第三,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动漫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现代旅游业,形成以空港现代物流集聚区为核心,新港、新安现代物流园区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长三角国际现代物流业聚居区。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商业中心体系,打造东亚国际风情街、梅里古都特色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形成有新区特色的街区经济。在制造业高端集聚的同时,构建上规模、有水平的总部经济和知识经济。
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转型升级。机械、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无锡新区的支柱产业,为新区的经济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即便在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今天,它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无锡新区对区内传统行业加以改造,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不仅保留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符合了生态环境相关标准。一是以提升环保水平和经济效率为核心,大力推进机械、冶金、纺织、石化等重点领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加大技改力度,大力发展数字化装备,促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向高端化转化,环境保护低污染、零排放目标自然实现。二是以淘汰落后为重点,实施兼并重组战略。实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化工企业、“三高两低”行业、太湖保护区企业、热电行业整治整合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兼并重组、调整优化、科技进步力度,合理调控产业规模,实现产业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是以节能减排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开展科技攻关。以储能技术、OLED技术、汽车节能环保、半导体节能与照明、清洁生产等为重点,大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全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培育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总承包工程公司,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环保市场的竞争力。
贯彻清洁生产战略,防治工业污染。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后,石化、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持续上涨产生的能源危机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促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尚未达成有关减排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各国仍致力于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在此背景下,无锡新区变原先被动的防污治污为主动的清洁生产,以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为核心,第三产业企业为外延,在全社会逐步推广清洁生产,从而在根源上防治工业污染。首先,制定清洁生产实施的指导方针和长期发展计划。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不断强化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的行政领导负责制,使各级政府的行政领导人对本地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强化企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控制和清洁生产计划,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其次,积极倡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将企业技术改造与清洁生产相结合,利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清洁生产的理论、技术和方式贯穿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全过程。建立清洁生产的信息系统和项目库,收集国内外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的技术资料和各类信息,建立数据库和网页。加强清洁生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实现开发利用。第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确定的鼓励措施,结合无锡新区实际,调整优化现有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方向和结构,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予以支持。在挖潜改造资金中优先支持能源资源节约、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清洁生产企业予以补助。
严格执行规划区功能区布局,实施重点污染控制。严格按照六大功能分区、六大专业园区和街道十八个优化发展功能片区划分实施项目开发建设,区域开发以环境承载力为标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各功能分区边界设置绿化隔离带,包括区隔离带及区域道路、厂界、厂区防护绿化带,并根据废气特征科学选择隔离带植被。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执行规划功能区布局;对目前已经存在的废气污染严重区域,结合区划功能调整,施行“优二”和“退二进三”政策,对符合规划功能的项目进行“优二”处理,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或进行末端治理,必要时可采取土地功能置换及设置隔离带等方式,对不符合规划功能的项目进行“退二进三”处理,适时搬迁或关闭。适度控制涉气项目的集聚度,按计划推进工业布局调整,逐步形成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美好家园。
针对新区工业废气污染较为严重的特征,除了加强治理恶臭气体和工业尾气达标排放外,还积极推行环评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具体执行过程中,建立重点监管名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要求企业密闭式作业,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逸散性有机气体的排放;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建立举报监督热线,对偷排和超标排放的企业依法从严查处,最大限度解决污染物排放现象,减少了信访投诉率。
经过不懈的努力,无锡新区生态产业链蔚然成形,“四季林”、“企业林”绿树成荫,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得益彰,新区以自身行动勾画出新时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画面。□
(作者系省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金 雯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