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党的群众工作研究基地
人民群众既是改革的主体,也是创新发展的主体。走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园,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之风扑面而来,凝聚着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力量,焕发出创新发展的无限生机与活力。2006年以来,该校更新观念、融入主流,在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中,以改革聚动力,以创新促发展,走出了一条“为了群众改革创新、依靠群众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拓展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彰显出改革创新与群众工作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动人魅力。
理念求变:孕育崭新格局
理念新,则格局新。早在2007年1月,针对学科设计、学术品牌、科研方向特色不突出,学校竞争力和影响力偏低等问题,该校提出了“主动融合、开放融合、共建融合”的发展新理念。
主动融合,催生“两大转变”。主动融合就是在主动接轨国际、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主动融入群众创新中,以发展需求为创新重点,以群众智慧为创新源泉,优先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气学科,兼及文理工科,实现了单科性向多科性、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两大转变”。与2007年相比,学校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2007年学校的社会评价得分中教学占78%、科研仅占22%,2012年教学占53%,科研占47%,呈现出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的新态势。
开放融合,推动“两个转化”。开放融合就是面对学校发展资源严重不足、发展能力薄弱的难题,全面实施开放发展、协同创新,在全球科学定位中,以开放促融合,以融合促开放。学校不断汇聚各种优势资源,实现了本土人才博士化与高端人才国际化的两大历史性转化。近年来,该校惟才是举,先后七次面向全球广纳英才,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600多名,其中,哈佛等世界著名大学的专家学者119名。目前,全校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7%,位列全省前三;35岁以下教师全部实现了博士化,位居全省前茅。
共建融合,实现“一大飞跃”。共建是融合的有效形式,融合是共建发展的目标要求。近年来,该校创新了“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局省共建”体制,加强与江苏省、教育部、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探索了在共建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的新模式,迸发出体制创新与群众创新相结合的巨大能量。充分利用共建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2012年,经教育部学科评估,大气科学学科由全国一级学科第三跃居全国第一。这标志着南信大开启了从全国第一迈向世界前列的新征程。
机制求变:彰显创新力量
先进的机制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创造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南信大机制创新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把提名交给群众“荐”。提名是干部选拔的首要环节。针对过去学校选拔干部以组织和领导提名为主、群众参与不足、任用干部不透明等弊端,探索出“五荐三比四公开”干部选拔新机制,从源头上拓展了选拔干部的途径。“五荐”即个人自荐、组织推荐、党委委员举荐、纪委委员举荐和面试专家推荐,将初始提名权交给基层党组织和干部本人,加重了群众初始提名权的分量;“三比”即比眼界、比思路、比胸襟,明确了对被提名人进行能力考核的具体标准;“四公开”即职位职数公开、实施方案公开、考察结果公开、讨论决定公开,保证了干部选拔工作的公开透明。这一做法把选拔干部中最核心的初始提名权交给了群众,进一步和谐了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委及学校行政部门的公信力。
其次,把绩效交给群众“评”。事情办得好不好,群众说好才算好。针对过去行政管理、后勤服务执行不力、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直接面向群众、面向网络舆情,建立起“三色单督办制度”。根据督办事项需要,向承办单位分别发出绿色、黄色、红色督办单。“三色单”督办的事项根据群众反映问题的轻重缓急科学分类,及时提交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办理。职能部门被下达“黄色单”的,在校内通报;被下达一次“红色单”或两次“黄色单”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单位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按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过去群众反映比较多的路灯破损、窨井盖缺失、下水道堵塞等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第三,把决策交给群众“议”。过去,决策只在校领导等少数人当中进行,影响了群众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弱化了群众在改革创新中的主人翁作用。现在凡涉及学校重大事项、群众切身利益以及人事任免等问题,都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评议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发挥学术、教学、学位评定等委员会的决策作用,学生团体的参与作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作用。围绕教学、科研、管理,定期召开各种座谈会,完善校领导接待日、党员代表接待等19项制度,用制度的清单填补了群众参与决策不足的缺陷。近3年来,平均每年学校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180条,在决策中采纳150条。过去群众没有决策话语权,现在有了参与权和监督权。这充分体现了群众在决策中的价值,凝聚了群众改革创新的力量。
重心求变:筑牢创新基石
解开思想的扣子,迈开创新的步子,最根本的是植根群众这个肥沃的土壤,最关键的是尊重群众创新的主体地位,工作重心下沉,立足基层群众,使创新接地气而不脱离实际,从源头打牢创新的基础。
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力量这个根本。人才是群众智慧的集聚,群众是人才产出的土壤。南信大顺应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对人才实施科学分类、分层培养,搭建起模块化专业培养平台,形成了“人才培养与创新方向相匹配、创新方向与实际需求相适应”的良好局面。学校把高端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突破口”,给舞台、给条件、给经费,使高端人才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学校把学生创新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与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使创新扎根于学生的成长实践之中。实践证明,创新的基础在群众、创新的实践在群众、创新的活力在群众,只有深深地植根于群众之中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新的智慧和力量,使创新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必须牢牢把握基层实践是创新的直接源泉这个关键。实践和创新好比孪生兄弟,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实践的动力。高校的创新主要来自教学与科研这个基层实践。南信大坚持以学科建设带动教学资源配套,获得了3亿元的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在改善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解决了师生在创新中“无米下锅”的关键问题;以科研项目建设带动研究经费的配套,先后建立了各类实验室、研究中心,为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全校科研经费由2006年的400万元升至现在每年1.5亿元以上,获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实践证明,没有实践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实践是守旧。只有在热火朝天的基层实践中,才能产生出创新的火花,结出丰硕的成果。
必须牢牢把握优化服务是创新的重要保障这个环节。创新需要服务,服务促进创新。南信大以服务师生为目标,关爱学生成长为目的,实施了一系列优化服务的改革措施。一是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建设1000余套人才公寓和300套青年教师公共租赁住房,采取24项措施,解决教授个人网页制作管理、优化财务报销流程等问题。二是创建“两联系三服务”机制,通过教职工党员重点联系学生组织、科创项目和困难学生,学生党员广泛联系学生公寓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指导培养服务、结对帮扶服务和互助关爱服务。三是构建“大爱”教育体系,涌现出了一批以吴阿姨、馒头大叔为代表的优秀后勤员工,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四是设立党委、校长办公室综合服务大厅,树立了学校党政机关服务师生第一窗口的形象。实践证明,只有一流的服务,才能创造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业绩。□
(基地调研组成员:苗成斌、尤展、袁文)
责任编辑:袁 文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