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民生中促和谐——来自常州市戚墅堰区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4-08-26    

本刊记者 杭邦华 尤 展


常州市戚墅堰区,面积31.6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08万,流动人口3.48万,在常州乃至在全省都是一个袖珍市辖行政区;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6亿元,在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地区说不上富裕。然而,就在这片不算大也不算富的土地上,人们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在这里,未成年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特殊人群得到有效服务和管理,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融入当地生活……探寻幸福的源头,戚墅堰区委书记李林给出了答案:在社会治理和民生建设方面不断探索、积极作为。

 

提升教育品质,让儿童获得均等的教育

 

当今时代,教育既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强有力手段,又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机会的均等是现实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期盼。为此,戚墅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近三年累计投入超过2.5亿元,先后创成了“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和“省幼儿教育先进区”,同时,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当前很多城市出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且高热难退。“择校热”背后映射出的则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但在戚墅堰,“择校热”却难成气候:初中没有择校现象,小学也只有一所学校有少量的择校生,且比例不超过10%。由于戚墅堰各中小学均不设重点班、快慢班、特长班,教学水平比较均衡,再加上各学校施教区内的适龄儿童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使得“择校热”在这里降了温,同时还高标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也困扰着很多城市的主政者。近年来,戚墅堰区也遇到了这个问题,2013年全区流动人口已接近户籍人口的一半,其中流动儿童达7500余名,解决这部分人的入学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这一状况,戚墅堰制定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同待遇、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呵护”的工作目标,从2003年起,撤销了所有非法开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在常州率先实现流动儿童100%公办学校吸纳、100%享受“同城同待遇”教育。10年来,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生中流动人员随迁子女比例已达到55.8%,戚墅堰区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还被列为联合国儿基会试点项目。

为了提升区内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水平,2013年,戚墅堰区与常州局前街小学、外国语学校、省常中等名校举行联合办学,规划新建局前街小学戚墅堰分校和外国语学校戚墅堰分校,同时省常中也将在东方新城投资建设省常中戚墅堰校区。加上即将开园的常州市机关幼儿园东方名园以及落户戚墅堰的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戚墅堰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职业教育的一站式服务的多重优质学区,教育品质的提升将进一步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完善养老服务,让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悄然而至。到2013年底,戚墅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到24.75%,60周岁以上老人中空巢家庭老人占到51.3%,是常州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戚墅堰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作的大事来抓,加强养老设施建设,积极推行居家养老,努力构建普惠型老年福利体系。

多年来,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需要提前登记排队,有的老人甚至排了几年队还没实现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为了突破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瓶颈,戚墅区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现已形成区社会福利中心、区社会福利中心分院、区爱心护理院三大养老机构,服务不同类型的老人,有效化解了“一床难求”的难题。其中,区社会福利中心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投入运行的当年就被评为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中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圩墩遗址公园内,建有适合不同需求老年人入住的套间、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及特护房等,居室除配备齐全的家具外,还配有数字电视、空调、电话、紧急呼叫系统。中心除有宽敞的食堂和多媒体教室外,还配备歌舞区、垂钓区、娱乐区、园艺区,棋牌室、阅览室、康复室,健身房、电脑房和多功能厅,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居家养老是实现“老有所养”的现实选择。戚墅堰在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方面一直走全市前列,早在2008年就建立了三级居家养老组织,共建有省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0个,实现了区、街道、村居全覆盖的目标。此后,戚墅堰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实体建设力度,在省A级基础上实施提档升级。到2013年,全区已创建省AA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5个,养老服务设施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从数量较少到数量众多,形成了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社会管理,让人人享有和谐的生活

 

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领域的一场改革,戚墅堰立足区情,先行先试,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多年来,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至2013年,全区连续保持了在校生犯罪10年零记录、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9年零记录,连续6年获得“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区”称号,全区的公众安全感和法治建设满意度连续多年保持全市前列。

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可以极大地预防和减少各类不安定因素,戚墅堰率先建成了集“网格化管理、信息化运作、集约化服务”于一体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中心。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中心为全区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戒毒人员、邪教人员、问题青少年、社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管理稳控、矫正教育、法制宣传、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公益劳动、临时救助等一系列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为1300余人次特殊人群提供了排查、帮教、矫治、管控等服务管理,将近千名特殊人员纳入统一的服务管理体系,通过网格化预警系统接收、反馈特殊人员信息1873条,成功化解涉及特殊群体的矛盾纠纷55起,组织心理矫治、咨询活动25场次,举办公益活动9场,协调帮助55名特殊人员踏上了工作岗位,实现了特殊人群管理“零失控”和服务“零距离”。

在戚墅堰的流动人口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从贵州省三都县前来打工的水族人员,大约有1300多人,大多集中居住在丁堰街道。为了让少数民族同胞能够适应本地环境,融入本地生活,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费尽了心思:水族人民不会说普通话,与人沟通有困难,街道就建立水族联络员队伍,请有文化、有威望、愿沟通的水族人担当联络员,替政府传达、反馈信息;水族人民的居住环境不好、房屋破旧,街道就投入850余万元,对少数民族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水族人民亟需法律支持援助,街道就主动设置法律求助热线,免费为水族人民提供法律帮助。街道内还活跃着一群热心的女企业家,她们为水族孩子提供读书的经费,让家庭困难的水族儿童和当地儿童一样能够顺利入学。由于大部分水族妇女没有正式工作,但她们擅长针绣,而水族马尾绣又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于是,丁堰街道投入35万元设立了水族马尾绣创业基地——“常州市金凤凰水族马尾绣品有限公司”,采用生产加销售的模式,为水族妇女提供就业机会。目前,马尾绣坊一个月能收集上百幅绣品,月销售额最高超过了1万元,不仅增加了水族妇女的收入,更是促进了民族和谐。□

责任编辑:尤 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