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

发布时间:2014-08-26    

常胜梅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民族的希望。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的状况,是世界性的共同问题,我国也不例外。由于高校扩招、经济转型、金融危机等原因,各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业难”的现象。尤其是今年,全国毕业生总数达727万人,江苏毕业生人数达54万人,与十年前相比翻了一番,被称为“最难就业季”。加之,大量海外人员回流到长三角等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使得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为江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回顾近年来的大学生就业促进工作,我省各级政府及高等院校是有作为的。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趋紧张,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举措,以经济补偿、免收行政性收费、提供小额贷款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取消了非直辖市各地城市对大学毕业生落户的户口限制。全省各类高校也不断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完善毕业前见习实践,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这些大大完善了江苏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但是,所有这些举措并没有彻底缓解各地大学生就业的困境。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源于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发展放缓,就业需求不足,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形成反差。二是源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既存在大学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三是源于供求匹配的效率不足,主要表现为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等。此外,确保众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的保障措施没有到位,大学生家庭及本人对学业对就业存在过高的期望,无疑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因此,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由政府、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更加注重发挥企业、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共同缓解这一世界性难题。

——重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合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创业,社会力量不可或缺。要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压力分解到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各类群体中去,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局面。首先要唤起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以举办事迹报告会、建立企业家导师队伍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积极务实的择业观。要加强与社会培训团队的合作,开展从职业生涯设计开始的全程化就业教育。要运用好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各类企业家协会的职能,搭建起资源整合、信息互通、沟通及时、指导到位的招聘信息网络平台。要把各类社会资源,例如校友资源、合作关系资源、创业资源等使用起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只有尽最大可能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拓展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信息,扩大择业宽度,才能使高校的就业压力得到分解,大学生就业水平才能持续地提高。

 

——不断加大政府部门的推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一要继续落实就业市场培育政策,根据就业市场发展规律,完善就业市场的规章制度,引导各方积极遵守就业市场规则;积极反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区域歧视,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二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在统筹各地区、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同时,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配置好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三要鼓励创立新兴产业和企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以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作用鼓励企业吸纳新增大学生。

 

——正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群体建立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就业观念。如今,江苏的经济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需要大量的产业高端和建设高端人才。大学生需要迅速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能力,假以时日,他们给江苏带来的贡献将不可估量。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家长和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就业理念偏差,不再将接受高等教育作为谋取好职位、高收入的手段,而只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从现实看,有的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追求速成、过度功利等就业心态,不论自身的学识、能力、素质如何,都希望往大城市拥、往大企业挤、往高职位冲、往高薪岗位靠。这种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影响就业效果和自身发展。要充分运用媒体,广泛宣传,引导大学生及家长既要有就业理想和目标追求,又要清醒认识就业形势和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正确处理就业与择业、地域与职业、基层与高端、工作与待遇、学历与能力等各种关系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位。

 

——加强校企合作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当务之急和重要抓手。过去几年,我省不少高校在当地工业园区或商贸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实践过程中,厂家、商家和大学生实现互相帮扶:商家帮助大学生熟悉生产和市场,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大学生则帮助工厂和公司接触到更多的前沿信息,涉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电子商务等新领域,不少人发展得非常好,有的甚至已经逐步走上了事业的正轨。目前出现的新情况和面临的新任务是,我们应进一步改变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衔接不紧的现象,以弥补毕业生在实践环节和适应能力上存在的不足。这就迫切需要高校与企业、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关于学生培养的制度化的沟通机制,使专业设置、课程教育更加符合产业的发展方向,学生素养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同时,企业也要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体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对于有兴趣从事贸易的大学生,各有关企业应积极向其传授专业知识,为其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和实践岗位;有志于这方面工作的大学生则应借助贸易企业为自己提供的工作平台,与政府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和银行金融支持等举措更好地对接。总之,校企合作加强了,就会极大地推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而且使企业以最少的成本和时间发现和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人才,并据此获取长远发展的最大利益。

 

——高等院校应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我们的初衷就是培养充分就业的大学生,让这批接受过高等教育、对新技术十分敏感的人才群体,能够尽快成长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所以,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首先,高校要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树立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新人才质量观。既要培养学术创新型人才,也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还要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其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未来两年的发展预测来确定各个专业的招收比例,避免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需求脱轨,避免专业教育的周期性和惯性导致的调整滞后,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再次,要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等院校水平与质量的核心指标。把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教育全过程。在大学生活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针对专业情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就业方向,提高择业技能;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地解决和排除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作者系省妇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汤建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