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丽 李天逸
再过11天,一场青年奥林匹克盛典将如约而至。
再过11天,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将齐聚南京,他们的青春将在这里绽放,梦想将在这里起航。
北京时间2010年2月11日,南京取得第二届青奥会承办权,成为继北京之后中国第二座奥运主办城市,青奥会紧张筹办至今已有4年半时间。
这是江苏人抓住机遇,推动发展的4年半。肩负着党中央的嘱托和全国人民的期望,南京青奥组委会秉持“人文青奥、活力青奥、绿色青奥”的理念,勇于创新、精益求精,扎实推进了各项筹办工作。
人文青奥 让世界感知中国梦
2011年5月19日,众人期待已久的南京青奥会会徽发布,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毫不吝惜赞美,认为会徽“完美地诠释了南京,同时也诠释了中国”。
不仅会徽,包括奖牌“胜利者的足迹”、吉祥物“砳砳”、闭幕式主题曲《留念南京》等在内的南京青奥会形象标识和主题曲,都集中反映了中华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简洁而内涵丰富。开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说,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的创意将突出中国梦主题,凸显青春和南京文化的原色。
办出中国特色,就是要体现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世界青少年办一场化茧成蝶的“成人礼”,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其实,在南京,对“人文青奥”的理解,早已超越了传播文化的范畴。人们最常说的是:“人文青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青奥由民众参与,青奥成果由民众共享。
南京青奥场馆注重人文环境设置,提供人性化服务,真正让青少年快乐、高兴、惊喜,同时尽可能体现人性化设计,让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广大观众感到方便与舒适,并特别注意了保障残障人士的特殊需要。
在赛事与文化的融合方面,南京青奥村精心设计各类文化、教育和休闲活动场所,让运动员在比赛之余有乐趣、有去处,享受青奥村的生活。
南京青奥会赛会志愿者报名总人数已超过12万人,他们用青春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票价实行“低价位”政策,最低门票仅40元,更多的人将有机会亲临青奥赛场;火炬接力手三成面向社会海选,普通青少年也有可能举起燃烧的圣火。南京要让尽可能多的人感受青奥的活力与梦想。
更大的舞台已扩展到青奥之外,超越了青奥。
体育运动的氛围更多体现在南京百姓的日常生活里:秦淮河畔打“回力网球”的老汉,足球场外忙着为周末比赛造势的球迷,奥体中心广场上学放风筝的孩童……六朝古都显得活力十足。
人文青奥构筑起南京筹办青奥的基石。南京青奥将青年奥林匹克的人文底蕴深深锲入中国,又通过青奥会的舞台,将中华文明的精髓献给世界。204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他们的奥林匹克生涯将从南京起航;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和友谊,将从南京开始。一次全新的赛会,一场中国与世界新意十足的对话,将见证中国梦与青春梦在青奥舞台上的交汇。
活力青奥 让当代青年一展风采
青年的盛会让青年办。早在南京成功申办青奥之初,江苏省委就提出,要办一届活力青奥,吸引青年广泛参与,组织青年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
开闭幕式创意征集、会歌征集、节点庆祝……青奥组委会不靠专业团队,不请名人大腕,全部交给年轻人去试、去闯。青奥网烙火炬传递标识“梅”的设计者是南京宁海中学的学生吉子艺﹔为期9天的青奥青年文化节上,“搭台唱戏”的都是青年学生﹔征集南京青奥会歌曲,年龄最小的创作者只有8、9岁;青奥组委会有四成工作人员是80后,“青年思维”贯穿办会始终。
南京青奥会的舞台,向全球年轻人开放。约有100个国家和地区的55万名青少年参加了“我要上青奥”选拔活动,以争取在青奥会开闭幕式和青奥村内参与文艺演出的机会。南京青奥,始终以青少年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为标尺。
南京青奥会承担着奥林匹克运动改革创新的使命,将成为改革创新的平台,不断探索世界体育竞赛发展的全新路径。
去年11月,新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巴赫,首站出访就选择了南京。在他看来,青奥虽然与成年人奥运会规格一样,但青奥不是奥运会的迷你版,“青奥有着自己的DNA”。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执行主任菲利也密切关注着南京青奥的诸多创新。他说,南京青奥正成为国际体育赛事的实验室。
南京青奥会将增设“体育实验室”,推出武术、轮滑、滑板、攀岩四个展演项目;大力实施“体育启蒙计划”,全球选拔5位青奥大使、37位模范运动员和104位青年大使,赛时他们将来到南京,向全世界青少年展示奥林匹克运动的全新魅力。
“淡化奖牌,强化参与”,南京青奥会,将不设奖牌榜。而更大的创新,则是“淡化我代表哪里,强化我们是队友”。与其他赛事相比,南京青奥会运动员混合、混编团体项目更多;28个体育比赛大项中有15个大项设立混合比赛,打破男女、国籍甚至洲际区别,队员临时组队,力促队员间的融合和交流;最典型的是8×100米接力赛,选手完全混编,这避免了不同地区运动员水平的差异,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
在南京,青奥有着别样的涵义,竞技场上的“更高、更快、更强”,在青奥赛场延伸出了“更高兴、更快乐、更自强”的寓意。南京青奥正在为青奥会创造着独一无二的“南京样本”。
绿色青奥 让南京天更蓝城更美
作为全国经济强省,江苏有实力办一场奢华的世界体育盛会,但筹办本届南京青奥的思虑更深远:将筹办青奥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结合起来,以绿色青奥为契机与示范,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城市环境。
“要让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这是南京青奥组委会成立之初确立的目标,并专门立下办一届绿色青奥的环保规矩。
2012年12月10日,南京召开全市绿色都市大会,形成环境保护1+2+10系列政策措施,对PM2.5、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污染物实施24小时监控。2013年10月,南京市政府推出了绿色考评体系,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成本核算,推行绿色GDP核算和政绩考核制度。同时,明确各区、开发区“一把手”是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责任人”。今年年初,南京还决定分期搬迁关停金陵石化及周边、梅山、大厂地区、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四大重工业片区的所有工业企业。
绿色青奥就是一种战略选择,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南京,因青奥而变。
绿水开始长流。南京一方面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另一方面在城区加快实施雨污分流。到2012年底,主城区河道通过综合运用截污、清淤、活水、保洁、生态修复等措施治理河道,达到水清、岸绿、流畅,实现绿水绕城的目标。
城市满目皆绿。绿城南京绿化率已超过45%,位居全国前列。满城绿色加上环网相连的“绿色隧道”(梧桐树)、绿色长廊、游园绿道,不但方便了市民休闲游憩,也将给中外游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街道更加整洁。自今年4月初开始,南京全市开展“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行动。空气开始清新。7月中旬由南京市住建委等部门组成的控尘监督巡查组,突击检查了全城123个房屋建筑工地,对容易产生扬尘的工程作业,自7月15日起正式启动了叫停程序。目前,全城2100多个工地已经全部停工,空气质量也跨入了一年中最好的时刻。
人文、活力、绿色、环保、节俭……人们分享着筹办青奥会带来的成果,人民期待着一届“精彩,有特色”的青奥。南京,也定将还世界一个惊喜。□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南京青奥组委会)责任编辑:陈伟龄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