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路径 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发布时间:2014-08-26    

 

实现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同频共振

周 洋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以党建创新带动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必须站在更高层面,放眼更高水平,多谋富民之策,多行利民之事,多为安民之举,努力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创新社会治理,让百姓的腰包更鼓,生活的环境更优,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感悟一:以党建创新带动社会治理创新的立足点是利民当先。

“利民当先”首先要抬高“幸福指数”。群众的“幸福指数”就是党委政府的“业绩指数”,也是直接反映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指数”。

“利民当先”一定要打通“幸福途径”。就是要结合当地实际,立足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建设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六大”体系,着力办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云山街道积极为民办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使“老有所养”得到进一步落实,提高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生活待遇。街道所属各村对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

感悟二:以党建创新带动社会治理创新的着力点是惠民在前。

“惠民在前”必须关注“幸福细节”。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分量有多重,党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一定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心头,当好群众的“贴心人”。针对当前群众利益诉求多元、表达和维护意愿迫切的情况,街道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机制建设,打包开展困难救助、法律援助、医疗互助、就业帮助和信访调处等“一揽子多功能”服务,从实际出发整合街道优势资源,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项目,打造街道“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感悟三:以党建创新带动社会治理创新的落脚点是富民为本。

发展领先,重在富民为本。让经济得加速发展,让群众得真切实惠,唇齿相依,无可偏废。

街道先后成立了柿子协会、茶叶协会、食用菌协会,建立包村共建、村企联建等工作机制,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扶持村级经济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规模化生产,各类协会共带动近2000户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街道根据块状经济特色和专业市场发达的特点,坚持引领和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相结合,积极发展现代畜禽养殖业、园艺博览、休闲生态农业等旅游观光产业。形成依托港口的建材、服装、食品、包装四大超亿元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帮民致富的成功之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建立社会自我调节与基层群众自治管理良性互动,实现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同频共振、融合俱进。只有把发展成果更多地转化为富民成效,才能在增进群众福祉的过程中有效扩大群众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才能进一步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进一步夯实社会基础,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充满阳光、尊严、希望和幸福,共同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家园。□

(作者系连云港市连云区云山街道党工委书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