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江苏

发布时间:2014-09-23     作者:陈蒙蒙    
 

作者:陈蒙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深刻论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整套新的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通过学习,个人体会,关键要在“三个新”上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思想精髓。

第一,新布局。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要求全党全国上下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提出,中国将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论断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必须坚持其战略地位和基础性作用,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到其它四大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二是作为治国理政重要任务。习近平指出,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不断抓出成效。这一论断表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治国理政的现实需要,必须科学谋划、精心部署,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是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设计。习近平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一论断表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分,必须将其与其他改革统筹考虑,全盘设计,深度融合,协同并进,努力追求综合成效。四是放到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习近平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这一论断表明,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是国家强盛之梦,是人民幸福之梦,也是美丽中国之梦,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持续推进、接续奋斗,为实现山清水秀“中国梦”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提供坚实的环境支撑。

第二,新观念。总书记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很多新观点,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启迪人心的世界观体系。一是新的历史观。习近平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他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历史上人类文明都发源于生态适中的地域,而其覆灭大多缘于环境恶化带来的生态灾难。这些论断表明,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一样都是历史范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必然趋势。必须深刻认识生态状况决定文明兴衰的客观规律,树立高度的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二是新的发展观。习近平深刻论述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许多观点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他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这些论断深刻表明,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辩证统一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习近平认为,当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产生矛盾时,发展服从保护。他提出,有必要牺牲发展的几个百分点,以7%为底线,以前的增速是10%,这个空间留给调整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青海是世界水塔,西藏是世界屋脊,如果把青海、西藏污染了,多搞几百亿的生产总值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论断深刻表明,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决摈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真正实现永续发展。三是新的政绩观。洞悉唯GDP政绩观的弊端,习近平提出了新的科学政绩观。他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把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他还提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这些论断表明,保护好生态是政绩,破坏生态要追责,要运用好考核问责的杠杆,把科学发展的导向树立起来。四是新的自然观。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习近平阐述了新时期的自然观。他认为,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统筹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工作。他指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搞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要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他认为,透支的资源环境也要逐步休养生息。他提出,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促进休养生息。这些论断表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自觉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第三,新思路。科学方法论的运用,在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到处闪烁着光芒。一是战略思维。习近平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国际国内,从战略层面谋划和推进。他指出,过去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较多,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面对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复杂形势,面对保护环境等各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必须携手寻求解决之道。习近平还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生福祉,必须统筹考虑、全面部署。他指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生态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他提出,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长,不仅会产生大量经济问题,而且会产生大量社会政治问题。他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头顶着蓝天白云,在清洁的河道里畅快游泳,田地里盛产安全的瓜果蔬菜……这些是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最朴素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最起码的诉求。二是系统思维。习近平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思维系统化推进。他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三是底线思维。习近平认为,一切发展都必须坚守生态底线。他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四是创新思维。习近平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创新思路,多措并举。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既要健全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差别化评价考核制度;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要坚持源头管控,标本兼治,既要从空间布局、环境准入、能源资源节约的源头促保护;又要标本兼治推进环境治理。要坚持法治约束,公众参与,既要依靠法律的刚性约束,严格执法,对一些偷排“红汤黄水”、搞得大量鱼翻白肚皮的企业,决不能心慈手软;又要紧紧依靠群众,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形成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就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部署,明确提出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全面指引和推动各项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做到“三个坚定不移”,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四个新突破”,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努力使美丽中国的蓝图在江苏大地变成生动现实。

“三个坚定不移”:第一,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无论是总书记“不以GDP论英雄”的观点,还是关于“绿水青山论”的理念,都深刻表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增长方式已经穷途末路,推动绿色发展势在必行。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绿色转型步伐,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第二,坚定不移向污染宣战。无论是总书记批示的“大气污染问题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下定决心,坚决治理”,还是“特别对群众意见很大的污染产能更要‘一锅端’”的指示,都深刻表明,治理环境污染刻不容缓,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全力打好治污攻坚战。我们要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铁腕执法、科学治污,以生态环境改善的实际成效,惠泽群众,取信于民。第三,坚定不移按自然规律办事。无论是总书记“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认识,还是“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理念”的判断,都深刻表明,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在规划、决策、发展等过程中,要牢牢遵循自然规律,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四个新突破”: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在守住发展底线上实现新突破。全面落实生态红线保护规划,逐步扩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的总盘子,出台监管考核细则,切实把红线保护作为制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审批建设项目的“硬杠杠”,做到不越雷池半步。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有效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扎实推进绿化造林、湿地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促进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二是坚持源头破解,在推动绿色转型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加大环境准入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研究制定新建项目环保负面清单,铁腕淘汰经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排放的污染企业,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环境总量控制管理制度。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下决心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尽早实现负增长。对省级以上开发区要全面开展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建立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持续改进机制。加快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努力建设环保强省。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在改善环境质量上实现新突破。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力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省十条”,围绕到2017PM2.5年均浓度下降20%的目标,坚持“立法、减煤、提标、治车、降尘、控燃、联防”多管齐下,逐步改善大气质量。扎实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加强长江、淮河和南水北调等水污染防治,保护重点湖泊和海洋生态环境,整治内河黑臭,确保饮用水安全。尤其加大饮用水源和地下水保护力度,完善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保障机制。制定全省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建立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估制度,扩大污染修复试点。加强沿海化工园区专项整治,通过淘汰关闭一批、限期治理一批、停产整顿一批,不断提升园区环境管理水平。开展新一轮“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环境面貌根本性改观。重视防范和治理危险废物、化学品、核与辐射等新一代污染。四是坚持改革创新,在推进制度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估体系,研究制定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考核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办法。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推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污权使用和交易制度覆盖全省,制定水环境区域补偿实施细则。引导公众参与,推进信息公开,深化生态创建,促进公众有序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管理。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完善规划引领、监测评估、投入保障、督查考核等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不断取得新实效。

(作者系省环保厅厅长)

责任编辑:金 雯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