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方亮
作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和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镇江拥有先行先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担负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大使命。近年来,镇江坚持“生态立市”,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积极创新作为,加快建设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特别是,镇江以战略思维大力推进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初步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践经验。
低碳行动推进转型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本举措是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之路,实现转型发展。而抓住了“碳”,就是抓住了转型发展的“牛鼻子”。但放眼全球来看,尽管“低碳”是人类的共同愿景,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却不是那么容易。在竞争法则的支配下,地处苏南板块的镇江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值得赞誉的是,镇江不因压力大而动作变形,相反更加积极地推动转型。自2012年11月26日成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以来,镇江深入实施低碳城市建设“九大行动”,把低碳发展新举措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镇江注重创新开发方式,提升开发效率,提高开发密度,优化城市布局,构建紧凑型低碳城市格局,为建设低碳城市提供空间支撑。在全市范围内重点规划建设20个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0个现代农业园区,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高端集聚、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形成产城融合、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格局和现代产业体系,成功奠定了低碳城市建设的产业基础。
“铁腕”淘汰落后产能。镇江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要求,围绕钢铁、水泥、化工、印染、化纤、电镀等重点行业,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铁腕”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化解工作。仅2014年就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89家,其中关闭化工企业57家,谏壁和西南片区关闭搬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5家,其他企业47家。据统计,关闭企业可腾出土地606亩,有效为低碳产业发展腾出了土地空间和环境容量。
打造低碳示范园区。镇江积极推进低碳示范园区建设,形成“多点试点”向“成片集成”推进。建设镇江生态新城,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通过国土整理,实现“耕地基本不减少、建设用地基本不增加”的开发方式,推动产城融合。建设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力争将该园建设成为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高端生态产业聚集区、生态技术研发区、中瑞自由贸易示范区和低碳智能宜居区。同时,大力推进一批零碳示范区的规划建设。
目前,低碳行动已产生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2013年,镇江在GDP增速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的情况下,碳排放强度等约束性指标呈下降趋势。其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为1.84吨标准煤/万元,比2012年下降4.2%;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为4.5%,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全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削减216.2吨、26.5吨、365.5吨、9342.6吨,单位GDP排放强度同比分别下降11.2%、11.5%、11.3%和19.6%。
“四碳”同建开全国先河
创新是最大动力,镇江在低碳发展中的很多创新做法开全国先河。以加强低碳能力建设为方向,镇江突出抓好建设“碳平台”、探索“碳峰值”、实施“碳评估”、开展“碳考核”的“四碳”同建,逐步构建起了城市低碳发展的管理体系。
建设“碳平台”,摸清城市碳家底。核算、理清城市碳排放的基础状况,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一步。镇江在全国首创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采用了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智能分析等信息化技术,整合了多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了低碳城市建设相关工作的系统化、信息化和空间可视化。碳平台是城市碳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低碳发展的参谋和助手,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探索“碳峰值”,形成低碳发展倒逼机制。综合考虑人口、GDP、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镇江在碳平台的数据支持下建立了城市碳排放变化趋势模型。经测算,正常情况下镇江将在2039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但通过对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优化,有可能在2019年左右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碳峰值目标的确立和碳峰值实现路径的深度研究,促使镇江下定决心实施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确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明确“重点发展什么,重点限制什么”,建立起了低碳发展的倒逼机制。
实施“碳评估”,构建产业发展“防火墙”。镇江出台《镇江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暂行办法》,在能评、环评预评估基础上,通过测算项目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以及降碳量等指标,建立低碳评估指标体系,划分三个等级,用红灯、黄灯、绿灯表示。红灯项目不予以通过;黄灯项目强制要求采取低碳减碳技术和措施进行碳补偿,达到准入标准方可通过;绿灯项目,提出进一步减碳低碳优化建议,直接通过。直观的碳评估制度,正逐步构建起镇江产业低碳发展的“防火墙”。
开展“碳考核”,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考核导向,就有什么样的干部政绩和发展质量。从2014年开始,镇江以县域为单位,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考核。结合碳峰值倒逼机制,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GDP占比、人口占比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等因素,兼顾各地的历史排放量和实际减排能力,制定全市及辖市区差异化的碳排放目标任务,考核结果纳入年度党政目标绩效管理体系。碳考核正发挥指挥棒的导向引领作用,加速城市低碳转型。
千年古城洋溢生态气质
低碳发展固然离不开党政部门的顶层设计,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万千市民的自觉行动。镇江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城及人的低碳发展路径,不仅坚持山水塑形,把全市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而且注重人文立魂,多层面、多角度宣传普及生态文化,持续开展低碳意识的教育熏陶,从而使这座千年古城处处洋溢着生态气质。
市民王泽心或许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公共自行车“骑行达人”——2013年4月1日镇江市公共自行车运行一周年,王泽心以一年骑行30908分钟(超过515小时)的记录荣登“十大公共自行车骑车达人”榜首。4月14日,以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为首的5名院士专家,对这些“公共自行车骑车达人”创造的记录交口称赞。越来越多的像王泽心一样的镇江人开始习惯使用自行车出行,不知不觉中成为镇江低碳发展的“建设者”,汇聚成强大的推动力量。
蒋锁贵也在以实际行动为镇江低碳发展添砖加瓦。这位句容市白兔镇的普通农民,建起了全市第一座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2013年7月,他投资1.3万元在门前平房屋顶上安装了7块太阳能电板,装机容量1.6千瓦。此后这座小小的光伏发电站,不仅解决了全家的用电,多余的电还并网卖出。如今蒋锁贵家经常访者盈门,首座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示范效应正在显现。
镇江太谷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平,则以另一种方式为低碳城市建设作贡献。两年前,他的公司借力“云神工程”,把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概念向全市推广。通过电能云平台对电力需求进行优化管理,大大降低了用电量。目前全市正式上线电能云平台的企业近80家,平均节电率达8%。这些企业每年可节省电费约8000万元,节约用电近亿度。
王泽心、蒋锁贵、蒋平的行动,只是镇江市民共同参与低碳发展的片段和缩影。在今日镇江,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市民,都能主动扛起绿色发展的追求、担当和作为。这种难能可贵的绿色共识和低碳行动,让镇江低碳发展底气十足。□
责任编辑:苏胜利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