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探索生态建设新路

发布时间:2014-09-23     作者:盛 励    

 

作者:盛 励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认识理念的升华又是实践行动的指针,既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又要创新生态建设思路方法。金湖、江宁、贾汪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禀赋迥异,但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在把握规律、因地制宜中闯出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认真分析这三个典型样本,无疑将对其他地区推进相关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

金湖:“荷花之都”永葆美丽姿态

被称为“荷花之都”、“荷文化之乡”的金湖,正汹涌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澎湃激情。正是这股激情,让“荷花之都”永葆美丽姿态和发展后劲,也让生态文明成为金湖愈发闪亮的“金字招牌”。

金湖有淮河入江水道横穿腹地,有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三湖环绕,是一块大自然赋予的宝地。如何对待这片宝地,金湖县委书记肖进方头脑非常清醒:“生态也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固然珍贵,但只有后天不懈炼化,才能为己所用。这个道理对生态建设最适用不过,如何做好对先天生态的后天炼化,是金湖、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就是金湖的生态炼化之道。当地决策者努力做好“融入”这篇大文章,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特别是通过加快生态工业集聚化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化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发展、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一起推进。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金湖不仅有举重若轻的智慧,更懂得有舍有得的道理。有一项数据,最能体现金湖注重生态文明的决心:近年该县先后有20多个不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的亿元项目被一票否决,计划总投资额80多亿元。也有一项数据,最能表现金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201311月,该县在国家生态县技术评估中,当地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率达99%,创全省新高。同样难能可贵的是,该县连续3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全省排名第一。

【实践点睛】当生态问题成为许多经济发达县市的“短板”之时,后发地区具有生态环境的后发优势。但是该通过什么方法来发挥这种后发优势,是将其作为环境容量来承载工业污染,还是用心呵护使之发挥生态效益?这个问题,依然要画个大大的问号。无论口号怎么喊,但实践观察不难发现,选择前者的不在少数。显然,金湖真正在后者的道路上前行,以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智慧——只有擦亮生态环境这块“金字招牌”,才能持续叫响“荷花之都”品牌,也才能充分释放生态效益富民惠民,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江宁:“不开发区”涵养宜居生态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江宁提出“三个500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管制战略定位,其中之一是“500平方公里生态涵养不开发区”。

所谓“不开发区”,就是划定一条“止步红线”,来保护区域内的山林、水体、湿地,使这些生态敏感区域远离污染与干扰。根据红线保护规划的要求,生态红线禁止开发区将禁止一切开发建设行为。

“不开发区”突出山水塑形,通过进一步强化对生态廊道的红线管制,加强对境内重要河湖水生态的治理和保护,推进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着力形成自然山体、河流水系、生态绿地和功能空间有机连接的城市发展格局。

目前,全区共划定77块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约为523.88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30%。其中,一级管控区120.98平方公里,二级管控区204.55平方公里,三级管控区64块,总面积198.35平方公里。

为确保“500平方公里生态涵养不开发区”管控落地,江宁区从制度、体制和机制入手,把“软约束”变为“硬杠杠”。一是实施差别化产业准入环境标准,对进入红线范围的建设项目,坚决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对生态红线内的重要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重要水源地和公益林地等,因实施生态保护而形成的贡献给予生态补偿,保障生态保护地区公平发展权,提高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三是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禁擅自调整生态红线区域,严禁调整或者改变生态红线区域的性质、范围、界线和管控级别。

【实践点睛】一提到推进城镇化,不少地方领导都想到把田园牧歌的宁静乡村变成钢筋水泥森林,以此加快城市扩张步伐。这种粗放的、摊大饼式的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要义相去甚远,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背道而驰。与此不同,江宁区选择“宁要山间一抹绿,不要工业遍开花”的生态化发展思路,宁可“不开发”也不“乱开发”。在各式各样开发区争相上马、遍地开花的背景下,这种以“不开发区”涵养生态的做法,看起来不合主流,但实际上既体现了审慎科学推进城镇化的正确态度,又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生态红线理念的认识,还有助于探索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互动的有效路径。

贾汪:生态修复实现绿色嬗变

众所周知,贾汪是徐州老煤炭工业的发源地,至今已有130多年开采历史。在煤炭开采高峰时期,贾汪区境内有大小煤矿237座,高强度的煤炭开采遗留下了超过75平方公里的煤炭采空区。这些采空区逾七成地面形成了塌陷,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作为贾汪生态修复的最大工程和典型案例,潘安湖演绎了一个从采煤塌陷地变身美丽风景区的传奇故事。潘安湖原为权台矿和旗山矿地下采煤塌陷区域,总面积1.74万亩,是贾汪区最大的采煤塌陷地。2009年起,贾汪区通过挖土造田、开湖造景、培育湿地等方式打造集湖泊湿地观光、生态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生态湿地经济区,初步形成4000亩水面、2000亩湿地的生态修复格局,成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示范性项目。2012929日,潘安湖风景区正式开园,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名台湾知名作家这样评价潘安湖:“一潭碧水,用人工的方法,补救了另外一次人工的失误。”

在塌陷区生态修复之外,贾汪还致力打造生态防护“山、水、路、田”四道屏障,用绿色放大山水资源禀赋。一方面,在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森林。贾汪境内拥有大小山头283座,以坚硬的石灰岩为主,多数山头千年裸露、寸木不生。在大洞山绿化攻坚战中,3000名造林大军探索出爆破碎石、人工和机械挖坑、客土植苗等一整套荒山造林新办法,硬是在6400亩石头缝里绣出一片绿色的森林,创造了“石灰岩质山体造林”的成功典范。另一方面,贯通水系改善水生态。贾汪从不老河下游引优质水到督公湖,再从督公湖分两支,一路往督公湖补水,一路到焦庄水库,再到凤鸣漙。在凤鸣漙建了锦凤溪,接到玉龙湾,汇入凤凰泉,形成城中的主排洪道。这个水系的贯通,像两条相接不老河的银色飘带,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经过生态修复的接续努力,2013年,贾汪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区”荣誉称号,实现了由陈旧矿区到现代城区、从“灰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美丽嬗变。

【实践点睛】贾汪是个特殊的地方,“特”就特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里有大面积被称之为“地球伤疤”的采煤塌陷区,沉重的历史包袱构成区域及城市发展的先天劣势,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特殊的困难。另一方面,这里的人民竟在采煤塌陷区上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将“地球伤疤”变成“地球氧吧”,并乘势而进放大山水禀赋,实现了特殊的绿色崛起。贾汪实践证明,通过生态修复实现生态文明大逆转,尽管困难重重,但并非不可能。当然,贾汪绿色嬗变背后是资金投入的强大支撑。筹集所需资金,尽管离不开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当地决策者修复生态的远见卓识和坚强决心,而这恰恰是当前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中最为关键、最为稀缺的要素。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