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盛会 体育盛会 文化盛会

——写在南京青奥会闭幕之际
发布时间:2014-09-23     作者:吴兵成    

 

 

作者:吴兵成

精彩纷呈、充满活力的南京青奥会落下帷幕。时隔六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再次来到中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与悠久中华文明再度完美融合。国内外政要、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等与现场观众一起观看开闭幕式;五大洲的观众共同分享南京青奥会的快乐;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青年运动员挑战极限、攀越新高,分享青春、共筑未来,参与了5大系列30项的文化教育活动,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在青奥会的舞台上熠熠生辉,中国梦、青春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在这里相互交融。

在这12天里,中国选手的优异表现,江苏人民的热情善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青奥志愿者的优质服务,赛会组织的科学严密,场地、设施、环境的优良品质,给全世界的嘉宾留下一段终身难忘的最美“中国记忆”。南京青奥会的成功举办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离不开国际奥委会对南京的信任和帮助,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离不开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的热情参与,离不开100多万青奥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离不开各有关方面为举办一届精彩、有中国特色青奥会的艰辛付出。这份荣耀属于南京,属于中国,属于奥林匹克大家庭;更属于广大青少年朋友,属于充满无限希望的明天。

这是一场灿烂夺目的青春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放飞梦想、挥洒激情

青奥会是世界青年欢聚的庆典、梦想的舞台。梦想、智慧、活力、激情是这场青春盛会的主旋律。南京青奥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始终把体现这个主旋律作为努力方向,使之成为青少年放飞梦想、激发智慧、展现活力、挥洒激情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青春和活力光彩夺目。“让青少年唱主角,用年轻的心筑青春的梦。”这是青奥会筹办工作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开闭幕式参演人员以本地青少年为主,年龄大多在15-18周岁;青奥筹办期间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大都不找专业主持人,由青少年自己主持;青奥组委的筹办团队里一半是80后;2万名赛会志愿者绝大多数是90后;世界文化村里204个“文化小屋”,全部由南京青奥示范学校的中小学生搭建;106所青奥示范学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引导了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共建人类美好未来。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通过奥运梦之旅、青春梦之旅以及青奥村、新媒体、文化屋等平台,欢聚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旗帜下,心手相连,共同感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树立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正是这一颗颗年轻的心,扮靓了这届激情飞扬、璀璨夺目的青奥盛会。

在这个舞台上,分享和互动传递友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倡导者、国际奥委会荣誉主席罗格在青奥会演讲中说到:“团结全世界的青少年,让他们在参与、互动、分享、融合气氛中感受团结和人道主义的激动一刻,并受益终身。”青奥会不仅是体育竞赛的舞台,也是中国青年和各国青年分享青春、交流思想、畅谈未来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文化教育和体育竞赛同等重要,以赛会组织、赛会设施、志愿参与、城市环境等为支撑,吸引了更多人积极参与以世界青年为主体的体育竞赛和文化教育活动,推进相互交流,分享成长快乐。南京青奥会是每个青少年的舞台。每一个青少年都可以独特的方式参与青奥、分享青奥,南师附中高一新生颜恪铭4天骑行500公里宣传南京青奥,征集万人签名赠予组委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开幕式上与参赛运动员代表一起“呆萌”自拍,这个惊人之举传递的正是分享青春、分享快乐、分享盛会的鲜明指向。

在这个舞台上,创意和智慧竞相涌现。南京青奥会注重汇集青少年的智慧潜能,让青少年的创意作为青奥会的思想重心。吉祥物砳砳由北京印刷学院80后大学生崔欣晔设计;12名中学生组成的青奥小顾问团,以青少年的视角为文化教育等活动出谋划策;开幕式团队收到了世界各地青少年提供的9000多条“金点子”,不少化为开幕式上的精彩亮点。在全球开展的青奥会音乐征集、口号征集等活动,吸引了世界各地青少年的广泛参与;青奥奖牌喻意为“胜利者的足迹”,灵感源自斯洛伐克青年马特伊·库卡;火炬传递创新地融合游戏互动方式,砳砳手持火炬“登月”访“嫦娥”、“入海”会“蛟龙”,吸引了参赛的204个国家和地区青少年的热情参与,全球参与传递的青少年超过1亿人次,青奥火炬传递“南京模式”完美地镌刻在世界青奥史上。

这是一场重在参与的体育盛会,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在江苏大地生根开花、发扬光大

盛会开幕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宴请国外政要和嘉宾时指出:“青奥会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给全世界青少年搭建的重要舞台。青奥会面向青少年,服务青少年,鼓励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传播和弘扬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加强彼此沟通理解。”南京筹办、举办青奥会的过程,是奥林匹克精神得到空前普及的过程。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就像播撒的种子,在江苏大地生根开花、茁壮成长,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必将再次翻开新的一页。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如果简单以赛会规模和竞赛成绩来衡量,青奥会无法与奥运会相提并论。尽管参加青奥会的国家和地区数量与北京奥运会一样,但是运动员数量不及北京奥运会的一半,青少年运动员的成绩也无法与世界顶尖选手相抗衡,媒体关注度和商业价值更是不能与奥运会相媲美。但是青奥会引入的技能发展、健康生活、社会责任等文化教育活动,已经大大超过传统运动会的范畴,受到了广大青少年和各方嘉宾的好评。相对于现代奥运会过度商业化、滥用兴奋剂、职业性腐败等危机,青奥会摆脱政治诉求和商业期望的羁绊,重归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奥林匹克本源。青奥会短短12天的赛程,青少年运动员淡化金牌和竞争,积极参与文化教育活动,营造出了节日般欢快融洽的氛围,这是他们一生中的宝贵经历。

青奥会是一场旨在促进交流、传递友谊的国际综合性赛事。青奥会淡化参赛成绩、突破国界限制,把展示、合作、交流、互动作为主要内容,28个比赛大项中有15个项目设立混合比赛,打破男女、国籍、甚至洲际区别,队员临时组队,赛场上出现了不少令人眼花缭乱的“混搭”:4×100米自由泳混合接力赛中,中国小伙赶超俄罗斯姑娘;羽毛球混双小组赛上,中韩选手搭档,对阵的是法国和秘鲁运动员。原本陌生的年轻选手成为了队友,通过比赛结下友谊,这是体育跨越国别、超越语言的力量。为全世界青少年量身设计了“体育启蒙计划”,以模范运动员和青少年优秀代表的榜样力量感染参赛选手,在世界青少年中倡导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体育实验室”推出武术、轮滑、滑板、攀岩四个展演项目,让广大青少年感受到了参与和分享的快乐。在这个舞台上,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运动员在追求优异成绩的同时,相互尊重、加深了解、传递友谊,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将永驻世界青少年心中。“他们是来比赛的,更是来学习、来交朋友的。”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看来,弘扬奥林匹克价值观才是青奥会最重要的使命。

用奥林匹克价值观“激励三代人”,是南京青奥会举办的目的之一。各国运动员的精湛技艺、出色表现,尤其是他们在文化教育活动中展示的青春风采,给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带来了激情和欢乐,也使我们加深了对奥林匹克价值的理解。在赛场内外,看到许多父母带着孩子观赛,我们从孩子们欢欣雀跃的神情上感受到,体育已悄然扎根他们的心底。青奥会的快乐本质,在感染更多青少年爱上运动、快乐生活的同时,在无形中传递着奥林匹克价值观,青奥会所倡导的人生理念和生活方式将使他们终身受益,也必将影响他们的父辈和下一代。

这是一场沟通世界的文化盛会,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在这里激情交汇、相互交融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京青奥会开幕前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各国人民共同心愿,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南京青奥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一个面向未来、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文明进步的中国,向全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传递出和平友谊的最强音,中国梦、青春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在这里相互融合。在青奥会舞台上展现的文化自信、国民自信,无不反映出更加开放的中国自信地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12天和平友谊的聚会,各国文化、不同文明在这里交流融合、和谐共处,全世界的青少年共享南京青奥会的欢乐与荣光。开闭幕式致力于突出中国梦主体地位,由追梦、筑梦、圆梦三大篇章构成,以“点亮未来”为主题,用文艺形式生动诠释中国梦。围绕国际奥委会提出的五大主题,设计的11个系列文化教育规划,让海内外青少年一起感受世界多元文化、共同分享成长快乐。运动员回到青奥村,可以拍一部关于自己的微电影,或者前往世界文化村来一次“游遍世界”的旅行。“中国文化展”、“金陵文艺巡礼”、“城市庆祝场地”、“古城墙探秘”等活动,彰显了中国文化、江苏特色和南京符号。这些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主题活动,在展示参赛各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准确地传播了中华文化,讲好讲透了中国故事,促进了中国梦、青春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相通相融。“南京实在是太有魅力了,我们将带着美好的记忆回去与朋友和家人一起分享这段美妙旅程。”来自纳米比亚的艾芬娜在离开南京时显得依依不舍。

因筹办青奥会日新月异的南京,展现了一个古都风韵与现代气质融合辉映的城市,打造了一张最美的“中国名片”,生动诠释了唯美的“中国故事”。从遍布大街小巷的100多万城市志愿者,到秩序井然、互动良好的观赛现场,再到文明服务的城市窗口,人们以各自的方式支持青奥、参与青奥,我们也感受到那份自信、热情与从容。从市容环境的彻底大扫除,到大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再到绿化覆盖率的不断提高,彰显的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的追求。从奥林匹克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等一批新的文化地标耸立眼前,到南京博物院、玄武湖等人文景区旧貌换新颜,南京的文化底蕴不断深厚。从明城墙全面开放、全长58公里的滨江风光带正式贯通,到地铁10号线、机场线、宁天城际一期投入运营,再到青奥轴线、江北大道、城西干道等改造升级,无不体现对民生幸福的重视。南非图片社记者韦塞尔告诉记者,南京的斑斓色彩和整洁环境让他印象深刻,描述这个城市可能会词穷,非得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到南京之美。

“以发展助青奥,以青奥促发展。”举办南京青奥会的背后,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的强大基石。筹办的四年来,正是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生态文明加快步伐的强劲过程,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也正是基于这个有力因素,我国与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再次结缘。同时,筹办青奥会的倒逼机制,推动了一系列转型升级、发展服务业、节能减排措施的出台,同时带动了宁镇扬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理念和潮流。“筑得好巢引凤来”。南京青奥会举办地核心区在迎青奥的几年间快速腾飞,中央商务区内入驻汇丰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近300家,金融法人总部和外资机构数量均占南京2/3强;新城科技园集聚科技型企业1500家,形成广告创意、游戏动漫、电子商务、生命科技等四大主导产业。

南京青奥会已完美谢幕,留给我们丰厚遗产。这些青奥遗产不仅包括城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现代化城市所应具备的优良品质: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城更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大幅加快;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青年人展示的梦想、激情、活力,所彰显的时代责任和担当;青奥村、体育场馆、开闭幕式中新科技运用,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潮流;从百万志愿者的甜美微笑,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参与,城市精神的内涵在不断提升;观众的文明观赛,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无不体现出对秩序和法制的尊重、人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等等。不断将这些“品质”内化为习惯,转化为机制,积淀为能量,势必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不竭动能。

南京青奥会的辉煌属于过去,而用好它留下的宝贵遗产,则属于未来。我们应珍视这种财富、把握这个机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动力,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省体育局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