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金波
省委书记罗志军同志在今年7月中旬举办的全省普通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培训班上殷切地期望高校领导者把握形势、发挥优势、顺应大势,努力成为“政治家、教育家、实干家”,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大学发展之路,以开放的理念、创新的思维、争先的勇气,努力把江苏的各类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活力,为建设高教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推进“两个率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这对高校领导者不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不辱使命,努力成为政治家
高校不仅是“研究和传承科学的殿堂、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学术勃发的圣地”,还是国内外社会思潮聚集和交汇的前沿阵地。高校领导者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应以政治家的敏锐和坚定,把好方向,守好阵地,善于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发挥好领路和保障作用,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强化政治意识,把好办学方向。马克思当年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主心骨的人”。马克思所说的“主心骨”是指信仰、信念、信心。作为政治家的高校领导者必须胸有“主心骨”,做到拥抱信仰不迷茫,拥存信念不动摇,拥有信心不气馁。高校领导者的信仰在于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含糊,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不犹豫,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高校领导者的信念在于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师生受益、让社会认可。高校领导者的信心在于服务教育、服务学校、服务师生,功在当代;服务国家、服务发展、服务未来,利在长远。高校既是思想文化高地,也是精神道德高地,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地。高校只有自觉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办学全过程,才能有效地引导广大师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变的社会思潮中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当前,面对多种社会思潮在高校的汇聚和碰撞,高校领导者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只有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坚持学术有自由、政治有纪律、教学有规矩,引导师生明辨是非界限、澄清思想认识,才能把高校建设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
增强大局观念,胸怀远大抱负。习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后,在与记者见面时说“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学习好、工作好、成长好”。当选国家主席以后,他对中国梦作了全面阐述,他认为中国梦的实质就是“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梦的目标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要靠人民来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美好篇章,就是要使江苏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生态更文明、文化更繁荣、人民更幸福。谱写中国梦江苏美好篇章的前提就是要谱写中国梦江苏教育的美好篇章,特别是要谱写江苏高等教育的美好篇章,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真正做到培育英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文化自觉。高校领导者只有真正地理解所从事的事业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和社会进步的阶梯,才能体悟事业的伟大和使命的神圣。高校领导者只有自觉地增强大局观念、明确使命担当,才能理性地把学校工作放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来思考,放到“两个率先”的美好蓝图中来谋划,放到教育现代化的工作全局中来推进,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高校领导者只有自觉面对江苏高等教育坐大盼强的特殊省情、由大变强的特殊阶段、既大又强的特殊追求,才能主动应对人口红利逐步消减的新趋势、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新挑战及基本矛盾的新变化、创新驱动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坚持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真正地成为青年学生筑梦追梦的引路者、建设高教强省的实践者、实现“两个率先”的推进者。
坚持党性原则,完善领导体制。坚持党性原则是党的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也是必备的素质和能力。作为高校领导者,一方面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人人都应自觉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方针,正确处理好书记与校长、正职与副职、上级与下级、领导与群众、分工与协作、讨论与表决、多数与少数、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完善决策机制,确保学校事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维护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高校的根本领导制度。高校领导班子每一位成员都应自觉地从党性出发,从决策与执行之中把握党委和行政的定位,从分工与合作之中落实个人与集体的责任,努力做到在工作职能上分,在工作目标上合;在工作职责上分,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合;在一般工作上分,在重大问题上合;在工作制度上分,在工作关系上合。书记和校长要努力践行管住情绪是“大涵养”、善于团结是“大智慧”、理解宽容是“大胸怀”,真正成为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同志,思想上肝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互相关心的挚友,协力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不忘职责,努力成为教育家
教育家是热爱教育,自觉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的人;是献身教育,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的人;是建树教育,拥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教育家应成为高校领导者的崇高职业追求。
强化职业意识。教育家是杰出的教育工作者,其办学行为最大限度地接近教育的至高本质,育人方法最大限度地接近以人为本的崇高境界,教育治理最大限度地接近效能的最高准则。现代高等教育呼唤和期待真正的教育家办学。因此,立志成为教育家的高校领导者,应既深谙教书育人之道,又具有学科专长,融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于一身,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丰富的学养和有效的工作赢得广大师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重,养成“学高为师、行正为范”的职业素养。立志成为教育家的高校领导者,应努力成为教育规律的最佳遵循者,深刻理解教育本质,熟悉掌握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潜心钻研青年人成长培养规律;应努力成为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最佳创造者,形成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通过观念变革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应努力成为教育创新的最佳实践者,致力于把高校办成“训练和培养人智慧的机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释疑解惑、守正创新”的职业品格。立志成为教育家的高校领导者,应正确处理好领导工作和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把教育管理作为学问和事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把方向谋大局、抓改革促发展、抓班子带队伍、育人才出成果中去,进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职业境界。
创新办学理念。完善江苏高等教育体系,让每一所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活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办学理念,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丰富的办学实践。创新办学理念,贵在“入主流”。一所“入主流”的高校,其办学实践一定是时刻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使命,把学术创新作为价值标志,把社会服务作为基本职能,把提高质量作为永恒主题,把学科建设作为龙头抓手,把队伍建设作为主体工程,把止于至善作为精神之魂,把深化改革作为内在动力,把办出特色作为持续之道,把服务教学科研和学术创新、服务师生员工作为基本之策。创新办学理念,重在“创特色”。特色是大学的魅力所在。有特色才有价值,才不被人所忽视和替代。特色有软和硬之分。软特色如学风、传统、文化与制度等。硬特色则表现在学科实力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主要指办出学科水平与特色。一门或几门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能够带动学校的整体提高和全面进步,足以形成学校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声誉。创新办学理念,实在“上水平”。“上水平”体现在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高;领导精力、师资力量、经费安排、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国际合作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贡献度高;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高。创新办学理念,成在“受尊重”。办好“受人尊重的大学”,必须坚持德性与理性、灵性与磁性、特色性与可持续性、本土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说:“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得主,而是使每一位进入校园的学生都发光。”大学的逻辑是学者、学术、学科、学风和学生。办学离不开学者,学者的使命是崇尚学术,学术活动的载体是学科,学术活动正常运转形成了具有高校自身个性的学风,在良好学风保证下,学者们源源不断地奉献出物质和精神成果,而这些成果首先用来服务学生成长,然后润泽社会。因此,高校领导者一定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提供全面的教育;树立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提供公平的教育;树立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提供适合的教育。一要“构造一方池塘”,滋润学生自然成长。学生的自然成长应寓于卢梭在《爱弥尔》中所期待的“不作为就是最理想的教育”之中。“不作为”是指平静平和“不强为”,细致细腻“不过为”,耐心耐性“不私为”,“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二要“点燃一束火焰”,激励学生自己成长。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发出呼吁:“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三要“推开一扇大门”,引导学生自由成长。爱因斯坦认为“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是“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鲜明地保持着两种特质”,而“这两种特质要靠‘外在的自由’来保证”。何为“外在的自由”呢?就如马斯洛所说“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不负众望,努力成为实干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部署要求,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江苏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高校领导者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以实干家的劲头和勇气,抓机遇、探新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敢于担当,能干事。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历来推崇担当精神,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至今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敢于担当”作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之一。当前江苏建设教育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任务重要而紧迫,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势必要涉险滩、啃硬骨头。“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高校领导者要以“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的境界,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韧性,自觉把握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所产生的溢出效应,顺势而进;自觉把握我省高等教育领先全国所产生的先行效应,蓄势而发;自觉把握我省高等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局部突破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乘势而上;自觉把握我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顶层设计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因势而行,努力让高等教育的公平活力竞相迸发,让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充分涌流,全面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求真务实,干成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高水平大学,根本途径在实干。高校领导者要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之以恒地抓好作风建设,自觉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真正扑下身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学校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几件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事和好事,让每个青年学生享有更多学习的选择机会,让每个家庭感受到高等教育生态的可喜变化,让每个人分享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成果。
清正廉洁,不出事。清正廉洁是高校领导者的立身之本,是道德操守的一条底线。可以说,一旦失去崇高和神圣,高校领导者和高校就失去自身。高校领导者的人格受到怀疑是高校最大不幸。因此,高校领导者要守住“一岗双责”的底线,既管好自己,又带好队伍。心存敬畏、警钟长鸣,牢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教训,自尊自爱、手握戒尺,慎独慎初慎微,时刻不忘对法纪多一分敬畏,就多一分安全;对欲望多一些克制,就多一些踏实;对监督多一点自觉,就多一道防线。坚守原则、秉公用权,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管好亲属和身边人,特别是在新校区建设、招生和财经等领域和环节,把好关口,绝不以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做一个让组织放心、让师生满意、让社会称赞的好干部。□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汤建奎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