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钮汉章
近年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无论是会见美国、俄罗斯的国家首脑,还是同世界各界人士的谈话;无论是亚洲、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之行,还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台上发表重要演讲,都积极倡导世界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交融,以睿智的思辨深刻诠释文明外交的精髓。
世界的和平发展离不开文明交融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讲过,整个世界的问题无非是东西南北问题。东西问题,是一个和平的问题。因为当时冷战还存在,东西关系就是苏、美两国竞争的问题。另一个是南北问题,是发展问题。就是富国压迫穷国,压迫广大发展中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要谋求合作共赢、平等发展的机会。东西南北问题,即世界的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30年过去了,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国际社会联合反恐,世界金融危机震撼全球;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各国战略调整,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但是,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
东西关系,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和平问题。这个关系将会长期存在。首先,这是一个激烈的对立和斗争的关系。两个不同的社会制度,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其次,这又是一个和平竞争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存于一个地球村之中,需要遵守国际共同的游戏规则,和平相处;另一方面,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西方并不希望看到社会主义的成功与发展,并不愿意看到崛起的中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再次,这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合作的关系。以中美关系为代表的东西方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是它的基本面还是需要长期合作,共同面对世界性问题,合作推进全球治理。正因为东西关系中这些层面的同时存在,竞争乃至斗争不可避免,但是,必须有理、有节、有度,还要留有充分的回旋余地,斗而不破、和而不降。
南北关系,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问题。包括我们和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以及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的崛起,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的国际话语权,为在国际游戏规则里面获得更加平等、更加公平的地位,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合作共赢,提供了一个可供依靠的重大力量,树立了可供借鉴的道路和榜样。中国以自己坚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告诉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不必在西方强国后面亦步亦趋。如果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往往会沦为西方大国的原料来源和商品市场,饱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掠夺和欺凌。
世界30多年来的和平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尽管世界没有能完全摆脱强权政治、冷战思维,超级大国动辄军事打击看不顺眼的国家,但是,东西方之间总体和平得以维护,完全有别于冷战时期的恐惧平衡,有别于建立在苏美双方各具摧毁对方的核威慑基础上的脆弱和平。和平的维护,首先有赖于政治多极化对霸权的遏制,以及经济全球化形成的相互依赖,同时,离不开世界各大文明的交流和交融。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有的人视为国际上文明冲突的范例,但是,连文明冲突的作者亨廷顿也否认其是文明冲突。“9·11”后一个多月,在上海的APEC会议上,与会各国领导人通过了反恐声明,将反恐定位为“正义与邪恶,文明与愚昧的较量,并不是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冲突”。国际反恐斗争基本形成联合国领导、美国主导、中俄积极合作、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的文明遏制野蛮的格局。世界各大文明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中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传统国家之间的纽带,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文化的认同、文明的交融在发展中国家合作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文化的认同大致包括语言习俗、历史记忆、价值观念等层次。广大发展中国家尽管语言习俗各不相同,价值观念也存在许多差别,但是,共同饱受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欺压的历史记忆,让他们加速接近。同为20国集团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金砖五国”,地跨亚非拉欧,文化传统相差甚远,有的国家之间还有地缘冲突,但是共同面临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不公正的政治、经济对待,产生了合作应对的强烈愿望,经过六次首脑会议和各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终于形成比较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2014年第六次峰会确定成立的金砖开发银行,旨在支持金砖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标志着新兴经济体国家面对美国主导的世界货币组织的不公正待遇,终于走上了另起炉灶、抱团取暖的道路。在占世界人口的40%、全球GDP的1/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的“金砖五国”的合作,经济是最初的动力,彼此的认同成为相互携手共进的战略基础。
多彩·平等·包容,是文明交融的必由之路
多彩、平等、包容——习近平同志访欧期间,明确就文明交融提出了六字箴言,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交流融合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路径。
多彩,这是习近平同志对文明多样性的生动描述。正视并承认文明的多样性是推进文明交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逻辑起点。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在统合与自由的相互作用下,势将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与此相适应,民族国家之间建立在金融和生产一体化基础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地将出现某些方面的趋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领域的全球化的过程较之政治、经济的全球化来得缓慢,主流文化对其他文化必须有较大的宽容,从而使文化领域的多样性与趋同性更多地作为一种互补而存在,特别在较为远离政治的艺术文化方面必须保留特有的民族文化。“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习近平主席的生动比喻,朴实地表达了对人类文明多样性价值的珍视。
平等,这是习近平同志对文明交流融合基本态度的高度概括。任何文明,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世界的发展是多向度的,世界历史也不是单线式前进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都值得尊重和珍惜。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任何文明也都有其精华和糟粕,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怀抱独尊或贬损某一种文明的褊狭心态。“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对文明交流融合的科学态度作出了精准的揭示,同时,也对中华文明如何对待其他文明作出了明确的宣示。
包容,这是习近平同志对文明能否成功交流融合的规律的揭示。历史和现实昭示人们,文明作为一种集物质、文化于一体的生存方式,不同文明并不一定会发生冲突。只有当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缺乏包容,甚至企图征服、毁灭对方的时候,隔阂、纷争、仇恨、对抗便成为不二选择。一种文明,只有善于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才能使自身充满活力。当今世界有影响的民族国家,都不是一味依靠征服和杀戮立足于世的。中华文明在其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有内战,有征伐,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始终一脉相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较早地领悟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即使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同地为中华文明所同化。同时,中华文明还不断吸纳其他文明的精华,形成了当今世界唯一的几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如今我们所称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继承了孔孟儒家思想,而且还吸纳了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以及佛教的思想精华。工业革命以来,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基督教、伊斯兰教也在中国拥有了众多信徒。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平等的态度、包容的胸怀推进中外文明的交流融合的历史。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世界文明新生态
世界的文明交流融合是世界和平发展进步的基本路径。
习近平同志的文明外交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绵延数千年。其间,不乏纷争、内战,也频频发生周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正是对残酷的征战和杀戮的反思,形成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丝绸之路的足迹远达欧洲,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达非洲东部,都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中原皇朝繁盛之际,以开放的心态广纳天下贤士、四方来客,探究安邦治国之策,切磋诗画农耕技艺。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习近平同志的文明外交理念是对共产党人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早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列宁针对社会主义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包围的现实,提出了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思想。中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全面改善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把“和平共处”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以合作共赢的新思维代替了“打碎”旧体系的革命思维,实现了对20世纪敌对和结盟的传统模式的超越,形成了克服和解决国际冲突的崭新思路,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与思路。习近平同志的外交理念进一步深化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提出了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决心打破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对抗冲突的历史魔咒,走出一条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对待周边国家,淡定应对这样那样的挑衅,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而对待发展中国家的朋友,坚持真、实、亲、诚。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习近平同志的文明外交理念是在对外关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崛起所必需的文化基因和动力源泉,也是将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的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规则的确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操守的养成,彰显中国人的涵养和气度,境界和胸怀,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可以预见,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必将大大增强软实力,有效提高竞争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就将不再重复鸦片战争以后在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传统,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必将对世界文明新生态的建设产生大的示范效应。习近平同志的文明外交理念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通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中国梦的实现并不是对世界的威胁。今天的中国文化以一种心平气和的姿态走向世界,既不去征服,也不刻意去说服,我们所求的是有效沟通之后的融合,让世界建立一种文明的新生态。中国绝对不会走上“国强必霸”的道路,中国推动的是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作者系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伟龄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