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支持我当党的诤友

发布时间:2014-09-23     作者:李克为    

 

作者:李克为

我是个民主党派成员,却与中共党刊结下了不解的文缘。上世纪90年代,我先后在常熟、苏州两地政协全会上,作了《党风我见》的大会发言,全面阐述了我对中共党风以往的检视和以后的期望,引起了苏常两地党内外各界人士的震动。随后,我向中共江苏省委主办的政治理论刊物、素负盛名的《群众》杂志投了稿。使我喜出望外的是,拙作发表了,并在文前加了郑重的“编者按”。4年后,在一则“编者按”中还提到它,说《党风我见》“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因此,我非常信任和重视《群众》,重要的议政文章,都向她投稿。

199311月,我又在《群众》上发表了《要学十“公”,勿做“叶公”》一文(以下简称“十公”),该文希望所有共产党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学习十个“公”各自独特的优点,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而决不要做那言行不一、表里异致的“叶公”。这十个“公”有虚有实,就是包公、雷公、赵公(元帅)、艄公、太公(姜)、济公、愚公、周公、关公、生公(古之高僧)。《群众》“按语”指出:“李克为又……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形象,鞭挞了有损党员形象的各种丑恶行为……”此文一出,引起轰动,受到普遍的重视。中共常熟市委专门发文,要全市党员阅读、对照;《常熟日报》头版头条发布新闻,并配发短论;此文被17个大中城市32家报刊转载;蒙王淦昌、张光斗等院士,钱仲联、邓绍基等教授,以及王殊、谢孝思、唐念慈等党内外各界人士63位来信揄扬鼓励;蒙周泰、李克夫等22位诗人赠诗歌唱;荣获“全国省级政治理论刊物优秀文章”二等奖,并与上述《党风我见》一文,先后荣获“苏州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十公”发表后,在我所在的常熟市反响最大,《群众》特派记者到常熟市调查采访后,在1994年该刊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共产党人都不会忘记“李鼎铭”先生的——中共常熟市委向全市党员大力推荐党外人士文章》的专题报道,使我万分感激!

198919978年中,《群众》收载我的文章,除了上述的《党风我见》和“十公”外,还有下列4篇——《非中共人士絮语》、《落实落实再落实》、《共产党鼓励我讲真话》、《顾名思义谈公仆》,它们共同的主旋律,还是呼吁端正党风。“絮语”一篇还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江苏省征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并受到了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江渭清的鼓励。

在以后很长时间里,因故中断了对议政文章的撰写。迨至2008年,我已年届87,自觉日益衰老,凡事都力不从心了。为了郑重地对自己那段不寻常的政治生涯告别,我在是年暮秋,勉力写了《言路的开放》一文,对以往议政的经历进行了总结。惴惴不安的我,又将该文投给了《群众》,结果又被刊用了,并被重视地列入“江苏改革开放30年”专栏,为该专栏8篇文章之一。《群众》编者来信说:“大作发表,能引起如此社会反响,是我等始料所不及的。先生的大作为本刊扩大了影响,增添了光彩,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我只是底层的一个农工党党员,中共党刊《群众》却如此青睐于我,收载拙作竟达7篇之多。究其故,决非我的文章写得特别好,只是由于我实言议政,真诚诤谏,信党、爱党之情溢于言表,如此而已,别无他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群众》本身,由于她吃透了党的统战政策,才能让我这个民主党派成员的诤谏文章,出现在她的版面上。《群众》毕竟高明而胜人一筹也!阅读近年来的《群众》,感到越来越好看了,全彩印制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内容深刻让人读了“过瘾”。《群众》让我这个93老叟愈发爱她、敬她。

我怀有“执著当诤友,于事有所补”的初衷,是《群众》帮助我基本实现了。李瑞环当政协主席期间,曾向一切非中共人士提出了“帮忙不添乱”的要求。我自忖,我或许已不自觉地达到了。总之,《群众》给我的鼎力支持,我将铭感五中,永世不忘!

责任编辑:刘 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