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 恒
丹阳市的九里村是一个兼具历史文化积淀、传统农家味道和现代农业气息的美丽村落。
驻村调研期间,我们与村民同吃同住,接地气汲取群众智慧,在与他们接触中产生的火花,不时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驻足香草河桥,清风徐来,伴着淡淡的麦香,直沁人心,沿河望去,一边是青瓦白墙、绿树掩映的新农村社区,一边是古朴幽静、香火缭绕的季子庙景区,仿佛置身于一幅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画卷。“四化”同步推进战略布局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农耕文化、建设乡村文明和发展生态农业,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如何在乡村平台上“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此时此刻,来时想着的问题好像有了些答案。
留住农耕净土。九里虽在苏南板块,但属茅山老区,工业较少,总体来看耕地质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还是不错的。放眼全省,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资源开发强度走高、土地承载能力下降、农业环境污染加剧的现象日益突出。我们常说,取消农业税,加大补贴政策,减少农民负担,让农民喘了口气;不搞大拆大建,整治农村环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个轮子一起转,让农村喘了口气。现在该是让土地喘口气的时候了。着眼于保护,重视农田生态功能。农田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除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也是重要方面。水稻田作为最大的人工湿地,具有很强的涵养水分、净化水分的能力,是天然蓄水池。水稻田还是功力巨大的天然降温“空调”,“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中笑”。此外,水稻还是天然的“吸尘器”,水稻叶片能很好地吸附空气中的粉尘。不管工业化、城镇化如何发展,守住生态安全防线,首先要守住并善待稻田湿地。着眼于“减负”,促进肥药减量使用。生产中化肥、农药大量使用,造成土壤酸化、地力衰竭。让土地喘口气,关键要给土地“减负”。必须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减少肥药使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和病虫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着眼于“减压”,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注重节地节水节能,推进废弃物再利用、种养业循环,同时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污染耕地修复,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留住乡村美景。九里美,美就美在桥和水;九里灵,灵就灵在季子名。乡情和美景是农村永恒的资源,我们要建设的美丽乡村应该是农民生产的美景田园、村民生活的美好家园和市民向往休闲的美丽村庄。农村建设要有农村的特色。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谐的人与自然、温馨的人际关系、悠然的生活节奏,不能被建立在物质文明发展基础之上的发展观所绑架,村落应该成为可供选择的生活空间之一,而不分高端低端。农村生活要有农村的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屋旁种菜,河边洗衣……这就是简单朴实的农村生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日常风俗,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如九里村生活垃圾处理,不用村民自己放到集中垃圾箱,只需每天放到自家门口,由保洁员统一收集,在村中转转几乎看不到任何生活垃圾。农村管理要用农村的方法。城市有城市的管理方法,农村有农村的乡规民约。现在农村的居住形态、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但村民自治、自我管理的方式不能变。现代农村管理必须在法律制度框架下,尊重村民的乡规民约,促进村民自我服务、社区公共服务和市场商业服务相结合,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推动村民生活、村务管理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留住从业农民。劳动力大量转移、青壮年进城打工现象,在九里村也不例外。目前在村里除了一些零星耕地由老人、妇女自耕自种外,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一批种养大户。现代农业发展只有转型没有定型,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问题,必须加快农业转型,留住从业的农民。经过调研,我觉得“新型经营主体+新型服务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将是现代农业重要的路径选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就是培育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经营的载体。以独立市场主体、规模经营和商品生产为特征,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多元化的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补贴、贷款、配套设施用地上给予支持,引导在各自适合的领域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培育新型服务组织就是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不只是生产规模简单扩大,也不是单一微观主体包揽从种到收、从产到销的整个过程,而是农业分工分业逐步细化、各环节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产业形态。这就要求与产业链条紧密联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得到迅速的发展,形成一批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三农”发展的未来。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以职业经营者、农业产业工人和农业投资者为对象,以职业农民培育、创业培训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训,鼓励和支持青壮年农民在农村留下来,在现代农业领域就业创业。
留住乡土文化。乡村无文化,何处寻乡愁?农村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以延陵为例,除了九里季子文化外,境内还有凤凰山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马家浜晚期文化、纪念南宋秣陵关总兵贡祖文智救岳飞之子的贡氏宗祠,延陵还是东汉大鸿儒包咸、东吴高陵亭侯韦昭、唐代诗人包融父子以及佛教高僧法融的故乡。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必须保留、继承和弘扬下去,不能断了文化的脉络。传承“老宅子”。农村的古迹、庙宇、祠堂、老街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注重保护、传承和挖掘,让历史的瑰宝散发出灿烂的光芒。调研中,丹阳市从市到镇再到村,十分重视村中古迹的保护,九里村的季子庙、“沸井”、柳茹村的贡氏宗祠、王公祠、韦氏宗祠等文化古迹得到较好地传承和发展。传颂“老故事”。农村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渊源的见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延陵通过“季子文化旅游节”、“麦溪村元宵灯会节”、“柳茹村贡氏文化节”、“《乡音·乡情·乡歌》送文化进村”、“吴风楚韵民间文艺行街表演”等文化活动,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颂着当地的历史。传扬“老手艺”。老手艺、老作坊是中华历史的物化呈现,很多都在农村起源、在农村发展,而现在正逐渐消失。60多岁的陈腊狗有箍木桶的手艺,交流中他不无担心地说,现在子女都出去打工不愿学,这门手艺估计很快就要失传了。必须把农村渐行渐远的“老手艺”传承发扬下去,这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系省农委副主任)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