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记者
下杖村位于茅山东麓,隶属于金坛市薛埠镇。4年前,下杖还是个贫困村,村级资源匮乏,几乎没有工业企业,村集体总收入仅有23万余元,人均收入12500元。如今,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仅仅一项改革措施,就使村集体收入增长了近2倍,达到65万元,村人均收入达到16700元,下杖村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
合作 走出了新路
下杖村的一大特点,就是走农机专业化之路。2010年4月,为迅速摆脱村级经济发展落后困境,该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决定以发展下杖村农机股份合作社为抓手,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到目前为止,村委会以资产入股,村、组干部和部分农机手投入股金19万元,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各类项目资金,创办成目前的总投入270万元,总资产达到380万元的“金坛市下杖农机专业合作社”。
农机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主要从三个方面实现了短平快的良性发展态势:一是以水稻的播种、育秧、机插和农机服务为载体,围绕全面实现机插秧,建设集中供育秧基地,出售商品秧,为周边农户提供机耕、机插、植保、机收等“一条龙”服务,服务面积达2200亩。二是以优质稻米种植、加工、销售为龙头,建立优质稻米生产示范区,生产、加工、销售有自己品牌的优质稻米。三是以水稻种植技术创新和提供水稻种植技术指导为技术支持,创新水稻种植所需的新技术,开展与水稻种植相关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村党总支书记许华庚说,“对我村来说,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因此,我们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农机专业服务逐步从原先做给农民看、说给农民听,发展到如今帮助农民干、代替农民做,在原有收割、耕作的模式基础上发展为代耕、代育、代插、植保、施肥等全程保姆式服务。由此,农民种植水稻的方式得到了改进,水稻的质量得以提高,亩产量也由实行机插前的900多斤提高至1200斤,每亩经济效益增加400元。
在农机合作社良好运作和集中供育秧的基础上,下杖村又成立了稻米专业合作社。为打造自己的品牌,稻米专业合作社与金坛上清茅山农产品有限公司联手,建设了软米生产区,注册打造了“上清茅山”软米品牌,进行产品精品化包装,销售有品牌的有机软米及常规大米,建成了薛埠乃至全市独一无二的农产品及大米销售中心。同时,顺应茅山旅游开发,下杖村投资50万元建成了茅山名特优总汇销售中心,主要销售金坛茅山地区合作组织的名特优农产品,为该村合作组织的产品打开了市场。
在成立合作社和实行机插秧之前,下杖村农民种植水稻的价格低,效益低。现在,农机合作社和稻米合作社所加工生产的大米价格是市场常规大米的5~6倍,大大提高了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户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组织农民发展优势产业,开发特色产品,加快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社一业”的农业产业格局,带动了农业整体素质的提升,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火车头”。2013年,通过两家合作社的经营和良好运作,下杖村村委增加集体收入40余万元,实现了固定收入60余万元的目标。今年5月份,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到下杖村调研稻米专业合作社时表示,这既是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的有效方法,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村庄绿化等的有效途径。
农民抱团闯市场,合作社挑大梁。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产业化从“龙头企业+农户”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转变,不仅可以解决农产品卖难、农产品加工增值等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共同富裕。在村合作社示范引领和带动下,下杖村采取“合作社+农户+市场”的订单合作模式,为本村及周边村农户提供优质稻米的秧苗供应、机插秧、种植植保技术、产品销售保障等一系列服务,同时给农民最大的政策扶持,提供免费培训及跟踪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合作社通过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势单力薄以及难以进入市场的问题,实现了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极大地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增强了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合作社聘请本村富余劳力参与合作社40多个岗位的劳动,直接增加本村农民工资性收入15余万元。
流转 激活了资源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是否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是否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将对农民增收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几年,下杖村通过市场、政府的双重力量,依托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流转,发挥本市周边村能人和专业大户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实行多渠道、多领域联合或合作,逐步把利益松散型合作改造为利益紧密型合作。利用合作社带动,依托龙头企业,实现合作社与超市卖场、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一批龙头企业、采购商的对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采购商+合作社+农户”等新型合作模式,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路子。通过合同关系或直接入股的方式,实现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三者之间的发展共赢,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打下了基础。通过三年来的运作,下杖村流转土地300余亩,建成集中供育秧生产基地40余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200余亩,可供商品秧4000余亩,生产优质水稻16万斤,常规稻8万余斤。实行农机化服务面积10000余亩,其中机插面积达2500余亩,统防统治面积1000余亩,机耕2000余亩,出售商品秧4500亩,实现利润可达50万元。
许华庚介绍,目前下杖村的土地流转和整治遇到两大瓶颈,首先是当地的土地流转规模仍较小,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花木种植有种植密集度高、收益高的特点,当地有很多农民更倾向于留存土地种植花木;二是虽然当地土地流转价格是每年450斤稻米/亩,农民在吃不完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稻米以市场价卖出,但是每年国家对种粮补贴的政策利好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也让农民无法真正割舍土地;三是农村留守的大部分是无事可做的老弱病残群体,流出土地反而不如自己耕种。其次是在土地整治方面,下杖村的土地整治水平还达不到土地连片整治的需求,难以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可喜的是,下杖村合作社流转的高坡零散地利用中石化川气东送储气站建设的契机,通过平整岗坡地,将多余泥土出售,既解决中石化对土方的实际需求,又部分解决了村内土地连片整治的困难。仅此一项下杖村就创收15万元,节约土地平整投入资金41万元,同时还整治出315亩高标准粮田。
发展 反哺了绿化
下杖村自古有绿化的传统,尤其在合作社带动集体经济壮大后,下杖村以农业机械化反哺村庄绿化,每年都要投入资金10多万元用于绿化。同时,下杖村还把村庄绿化规划与村民经济林建设相结合,如花木种植大户杨力宇,以毛乐生态园建设为契机,在村南建设环村生态经济林500多亩,提高了村庄绿化覆盖率。
大规模耕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这就是下杖村合作社带来的神奇能量。从经济薄弱到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下杖村合作社的一系列探索和创新,不仅使农业生产效益大为提高,农民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能够致富,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转出土地的农民也受益,能够使广大农民各得其所、都得到合理的报酬。合作社让下杖村变了样,但是发展仍在路上,对于未来,村党总支书记许华庚饱含深情地说:“我的梦想是建设一个集体农场,让本村的劳动力回归到农场工作,发展本村农业生产。”这何尝不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一种大胆设想呢?我们期待,同时也相信,这个梦想一定会在下杖村这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土地上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许 筠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