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生态立市”的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14-09-23     作者:王 焱    

 

作者:王 焱

 

三亚是座山海相依的美丽城市,2009年,被命名为第一批全国生态示范区,有着独具优势的生态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走出一条既有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三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转变理念:从“无工不富”到“生态经济”

三亚曾经信奉过“无工不富”的教条,但是沿袭传统工业的发展路径,并没有给三亚的经济带来飞跃,反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不仅比较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遗留下遍布全城、产权不清的“烂尾楼”。2000年左右,三亚的年财政收入不过3亿元,环境却受到极大的损害。三亚的决策者通过现代发展理念审视“工业化”的后果:“不顾本地实际,走发展工业经济的传统路径,不仅追赶不上经济发达地区,还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而经济增长造成的复合型环境污染却难以修复,可能会把优越的生态环境丢失殆尽。”

于是,以欧洲经验为代表的生态经济模式进入了三亚决策者的视野。三亚正式开启了发展生态经济的探索之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抛弃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消耗型传统工业发展路径,大力发展高效低耗的以旅游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2012年,《中国300个省市绿色经济与绿色GDP指数》报告发布,三亚的绿色经济指数排名全国第二位。

2013年,三亚市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7.50亿元,增长16.6%。现代化热带高效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98亿元,同比增长6.5%。全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数1228.40万人次,同比增长11.5%。旅游总收入233.33亿元,增长21.4%。机场航空旅客吞吐量1287万人,增长13.4%。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460元,增长9.3%。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95元,增长11.0%。总的来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2.3%,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三亚的经历说明,竭泽而渔,必定最后什么鱼都没有。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眼前的GDP,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也必定难以为继。三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在生态经济发展中悟出真理,通过“壮士断腕”般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艰辛探索,终于走出了自己“生态立市”的特色发展之路。

找准支点:产业体系由“重”到“轻”

三亚市的产业发展战略主要是以高端产业为取向,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现代农业、海洋产业、创新创意产业、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为支撑,构建符合三亚实际和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

根据《2010年三亚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要求,三亚不断提高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积极促进第一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规模化、规范化和生态农业转型;加快第二产业的生态型与高科技含量的注入,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生态改造。坚持基础设施整体适度超前,超常规发展旅游业,以特色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制造、新型建材,生态旅游产业以及服务于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发展的商贸、餐饮、交通、物流为主导,依靠人力资本的增值、经济资本的支持和社会资本的调控,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三亚以发展生态绿色经济为导向,投资数十亿元开发出亚龙湾、南山、天涯海角、鹿回头、大东海、蜈支洲岛六大名牌景区,并吸纳了当地80%以上的居民就业。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把三亚创意产业园作为鼓励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来支持。为此,三亚市积极建设西部崖城创新创意产业园,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与东部的国家海岸形成东西两翼“平挑”之势。创意产业园现已与中兴、华为、巨人、联想、益科博、华永、北大科技、海云天等24家企业签订了入驻协议,协议投资总额达400亿元。三亚还结合旅游小镇和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型、田园风光旅游型、农家乐休闲度假型等不同风格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周边乡村景区带动型、乡村组织型、公司+农户型和综合开发型等乡村旅游组织发展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党政组织的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的助推作用和村民组织的自治作用,引导社会投入,三亚进一步建立完善了特色乡村旅游的管理体制。

生态立市:绿色生态资源是最大比较优势

“环境就是效益”,三亚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最大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都始终围绕着有利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而进行,一切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都要被消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严格遵循不上污染环境项目、不上破坏资源项目、不搞低水平的无序开发的“三不原则”,决不做一件有损三亚环境的事。加强生态保护,强化海防林、沙滩泥化、重点海湾、河流等综合治理,以及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的治理,实施污水处理、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和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工程,着力打造生态城市,使大气质量和海水水质等环境指标保持国际一流水平,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绿化宝岛”工程是三亚实现“生态更加宜人”,促进生态美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截至201312月,完成造林26818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绿化宝岛行动任务。完成了城市林荫工程、绕城高速凤凰互通绿化工程等14项工程,工程项目总投资9125万元,建设和改造绿地面积40.0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30%,绿地率达到41.6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8.97平方米;新建7座水冲式公厕、重建4座水冲式公厕建设任务,巩固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在三亚湾海域,开展了珊瑚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珊瑚礁监测系统,对珊瑚礁进行人工移植与培育,在三亚湾海域2.6千米的岸段实施人工补沙,遏止海滩侵蚀和沙滩泥化,恢复了三亚湾海岸带原生植被。加快推进中心渔港建设,实施“三港”分离,开展崖州中心渔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以及三亚港环境友好港建设工程。

三亚优美的生态、环境,全球最佳的空气质量,吸引来了大量的第三产业投资,跨国公司和管理集团纷至沓来,三亚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把自己打造成了投资者青睐的热土。借助三亚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产业,突出“休闲度假+健康长寿”的主题,三亚旅游地产异军突起,吸引了众多国内知名房地产投资商,来此开发五星级酒店、小区楼盘等,三亚房地产收入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亚龙湾景区拥有17家五星级酒店,是全国高星级酒店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希尔顿、凯宾斯基、埃德瑞、万豪等一批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入驻,使三亚成为跨国公司和管理集团的小“联合国”。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三亚还成功吸引了众多体育赛事和文化娱乐活动到当地举行,扩大了经济连锁效应。

三亚以生态立市,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告别了经济浪漫主义和GDP的崇拜,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不说一票否决,但这一票一定要占很大的权重”。

责任编辑:袁 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