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 挺
社会工作根源于社会问题,是一种以“助人自助、自助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个职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香港地区也已存在50多年,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被称之为社会工作者,他们是社会福利的传递者,是基层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专业化社会工作者,社会转型的加剧,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凸显也同样需要这一社会的“减压阀”。因而,培养造就一支能力强、素质高、数量足的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状与问题
一、专业化社工比例低
使用专业化社工从事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是国际化的趋势,也是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与较早开展社会工作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社会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总的来说还相当低。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化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比例一般为2‰-5‰,有资料显示,美国专业社工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2‰,加拿大为2.2‰,日本为5‰,我国香港地区注册的社工也占1.7‰。而反观我国大陆地区,以江苏为例,如果以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证书作为专业社工的硬性标准,截至2013年底,江苏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只有10551人,只占该年江苏全省常住人口(7940万人)的0.13‰。这一比例显示江苏的专业社工人才储备量远远不足,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专业的不职业
目前,社工专业毕业生较少从事社会工作。一方面,社会工作岗位严重不足。岗位的不足导致了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用武之地”。我国有近百所高职高专、近300家本科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还有60余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每年都有大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走上社会,但其中真正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却很少。以南京为例,目前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9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但社工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从事社工职业的还不到10%。另一方面,已从业的专业化社工人才流失严重。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职业如同律师、会计师、医师等,有着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和崇高的职业威望,大多数专业社工都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根据南京财经大学社会工作系师生2012年对南京市90多名大学生社工开展的跟踪调查:81.7%的大学生从业时间仅为半年到一年,9.7%为半年以下,只有8.6%的人从业一年以上。在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2013年度报告中,本科社会工作专业连续两年被定为红牌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就业率较低、就业层次较低、就业稳定性较差的专业。经济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没有职业荣誉感是社工专业人才严重流失的主要原因。正如一位社工专业毕业从事社工职业的大学生的自嘲:顶着专业助人者的耀眼光环,干着杂七杂八的琐碎事,拿着羞于示人的微薄工资。这导致了众多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即使从事了社工职业,时间也不持久。
三、职业的不专业
目前,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大多为非专业人员,专业素养较低。2011年,南财大社工系学生曾对泰州市海陵区某街道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文化程度做过调查,在被调查的55位社区专职工作者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20%,高中学历占5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27%,而其中本科以上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为0,这一状况也正是全省6000多个城市社区的专职社区工作者的缩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法利曾说到:社区服务“需要最优秀的人来从事这一工作,他们需要正直、有成熟的人格并接受专门的专业训练”。我省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各乡镇、街道党群组织、社区服务机构、居村委会等基层一线,以及各类慈善性、公益性社会组织、部分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虽然人数近30万人,但从整体情况看,正如调查所见,由于各种原因,这支队伍年龄结构偏老化,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其中具有社工专业背景的,接受过社工知识技能培训的,或是具有国家初级、中级《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等专业资质的社会工作者所占比例更低。这些社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更多地依靠经验而不是专业素养,很难满足当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思路与建议
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的实施,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逐渐从民政、司法、卫生等部门中剥离出来,社会需要更多更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面对当前专业化社工人才严重缺乏,以及“专业的不职业、职业的不专业”等突出困境,如何才能有效应对?
一、开辟社工岗位,壮大专业队伍
开辟社工岗位,为社工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吸引、壮大社工人才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应深入挖掘社会需求。岗位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基础,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发展壮大,必须深入挖掘社会各方需求,广泛开辟社会工作就业岗位。可根据不同领域、不同服务对象的类别和规模科学规划,有区别、按比例地在城乡社区开发和配置社工岗位,为社工开辟更加稳定的服务阵地和更加广阔的服务空间。另一方面,应积极培育社会组织。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众多的非政府组织(NGO),如东华三院、保良局。这些非政府组织,尤其是直接提供服务的社工服务机构,是吸纳专业社工,为他们提供服务空间的主要阵地,是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应大力扶持、培育其发展,鼓励其为社工人才提供更多岗位。目前,南京市已建立起多家社会组织孵化器,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在社区层面培育扶持了10多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张家港市社工协会开办了公益组织培育中心,为萌芽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所、小额补助、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这些都值得借鉴。
二、重视继续教育,推广岗位培训
专业化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健全的教育培训体系。江苏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目前全省有近20所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课程,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7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硕士(MSW)学位。各地区、各单位应积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探索搭建以省内南大、苏大、南师大等高校为依托的社会工作培训和实习基地,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指导,为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转型提供专业指导,也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与平台。此外,各有关部门、街镇、公益性社会组织等还应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从事社会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岗位轮训,不断提升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化水平。目前,无锡市崇安区与江南大学合作,免费开办“周末社工学校”,聘请江南大学教授和香港社工为督导,为区内社工人员定期进行社工实务训练和现场辅导;扬中市与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南京市救助管理站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9所高校的社会工作系共建“南京高校流浪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完善职业体系,提高准入门槛
没有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很难谈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是相辅相成的。我国大陆地区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工作职业发展体系,这很大程度上制约束缚了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应逐步完善社会工作的职业体系。逐步建立职业资格登记注册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职业晋升流动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形成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环境。例如,可根据社会工作不同岗位的要求,设置助理社工师和初级社工师、中级社工师、高级社工师,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能力和文化学历要求。另一方面提高职业准入门槛,注重从源头抓起,把牢新从业人员的素质关,让从业人员更有职业荣誉感。如南京市2009年公开招聘1000名社会工作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进入“社区公共服务站”和“社会救助协理员”岗位;无锡市先后公开招聘900多名大学生充实到基层社区工作,并将“社会工作专业”和“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作为招聘社区干部的优先条件。
四、奖励资格考试,优化薪酬待遇
增强社工队伍的稳定性和吸引力,促进专业队伍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优化社工薪酬待遇体系。
一是奖励职业资格考试。鼓励已在社会工作岗位工作,但无社工资质的人员通过培训参加国家社工职业资质考试,并逐步形成社会工作岗位应聘用具有社工职业资质并进行注册登记的机制。如张家港市采取组织动员、免费培训等方式积极组织民政系统内的中青年人员报考,对取得社工师、助理社工师资格的人员分别给予2000元和1000元奖励。南通市为进一步推进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社区工作专业化,出台政策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群进行奖励。对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初级、中级、高级者,获证奖励分别为400元、800元、1200元,岗位补贴每月分别为100元、200元、300元。
二是优化薪酬待遇体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的做法,社会工作者的薪酬、福利标准应该不低于社会的平均标准,这样才有吸引力。比如,香港的社会工作者的收入相对比较高,一般初级社工月薪在1.2万-1.8万港币,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港币左右,其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受人尊重,人员素质相应的也较高。可按照“以岗定薪、以绩论奖、按劳取酬、实效激励”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江苏的社工人事及薪酬待遇制度,提高社工薪酬待遇,并建立和完善增长机制,逐步实现社工薪酬水平不低于其他行业同职位、同资历相关从业者薪酬水平的目标。
专业化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的社会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第三部门的成熟壮大,也涉及到一系列政府政策和制度法规的制定与执行,需要社会诸多领域的协调和配合,也需要时间和全社会社工意识的形成。相信有一天,“有困难找警察”这句口头禅换成了“有困难找社工”之日,就将是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真正建成之时!□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社会工作系副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责任编辑:段培华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