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宁波如何创新社区治理

发布时间:2014-11-19     作者:戈尚达    

 

作者:戈尚达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是宁波最好的写照。宁波既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我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历久而弥新的天一阁承载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智慧与梦想,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北仑港成为联系中外、贯通中西的重要枢纽。

在参加今年在宁波举行的全国党刊年会期间,我随与会人员采访了宁波市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的若干个典型,对宁波市在“惠民生、善治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深有体会,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宁波更加注重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更加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对于我们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用权力清单规范农村小微权力

宁波市北仑区、宁海县、象山县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北仑区为例,针对村干部权力界定模糊、决策随意、监管薄弱等问题,该区率先在春晓镇探索农村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通过编制权力运行清单,力求小微权力清晰化、具体化。一是合理限权,界定权力标准。将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所行使的除根据规定应由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和村三委会讨论决定之外的权力,纳入小微权力的范畴,逐类逐项进行梳理。二是规范用权,编制权力清单。根据系统梳理的农村小微权力的类型、标准、范围等要素,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编制《春晓镇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具体包含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组织人事、人员薪酬、公共服务等五大类和小型工程建设、办公用品采购、兵源推荐、临工薪酬、宅基地报批等20项小微权力内容。三是标准配权,压缩权力空间。对小微权力的运行从法规依据、管理权限、运作流程、执行标准等方面逐项进行限制和规范,厘清每个事项的权力框架和运行轨道,使村干部的权力始终处于条条框框的制约之中,确保村干部照单行权,最大限度地压缩村干部个人自由裁量的空间。四是公开晒权,亮出权力底数。将小微权力运行规范通过“公开栏”、“明白墙”和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公布,公开晾晒农村小微权力清单,让村务工作更加透明。

用网络平台优化社区管理工作

宁波市江北区积极探索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利用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搭建社区服务平台,构建社区管理网格化、社区工作信息化、社区服务智能化、社区资源网络化“四位一体”的智慧社区,有效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居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支持。2009年,该区首创了“包片联户-片区经理人”制度,社区以300户居民为单位划分责任片区,建立以社区专职工作者为“片区经理人”的片区综合管理服务团队,使社区组织网络延伸覆盖至每个片区。2010年,该区已经在全部社区都建立了“互联社区”信息化网站,并实现了区、街道(镇)、社区三级联网,社区、物业通过互联社区网络发布本社区居民管理服务基本信息,网上协调处理社区居民生活中各类事务,了解掌握社区社会矛盾的动向,形成了社区与居民、物业与居民、居民与居民沟通联系的有效平台。针对社区每年要制作60余本台账,大量牵制社工精力,造成资源浪费的实际,该区从切实减轻社区负担、推进社区工作信息化出发,探索开发“社区一本帐”应用软件,并在全区推广实施。

为进一步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该区去年在文教街道率先启动“智慧社工”试点。“智慧社工”是对社区“一本账”以及片区经理人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又一创新举措。“智慧社工”终端同智能手机差别不大,社区服务功能都在“智慧社工”软件上开展。“智慧社工”软件由7大板块组成,分别是片区经理人、社情反馈、电子一本账、对讲、GPS定位、通讯录、智慧党建,操作简单易用,还能进行云端同步,把社工从办公室里彻底解放出来。

用“365工作法”提供全面贴心服务

宁波市划船社区党委书记俞复玲秉承“有事来找我”的理念,倡导“最好的服务是最好的管理”,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出365社区服务工作法,把一个基础设施差、特殊群体多、管理难度大的老社区打造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和谐融洽的幸福家园。该工作法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贴心,倡导全年365天时时处处为社区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精细化服务;二是全面,内容包括“三联”、“六服务”、“五机制”,涵盖加强服务队伍、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规程3个方面。2013年,浙江省委组织部发出通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该工作法;2014年,该工作法被作为中组部“四大工作法”之一在全国推广。

所谓“365工作法”,其中“3”是指社工联勤、党员联动、志愿联盟“三联”。一是社工联勤。推行人员定岗、任务定标、工作定规“三定”,使社工成为社区服务的主力军。二是党员联动。在册党员按照居住区域,编入相应的网格党支部和墙门(楼道)党小组,担任墙门(楼道)代表及墙门(楼道)宣传员、卫生员、安全员、调解员“一代四员”。三是志愿联盟。倡导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鼓励居民自愿加入志愿者队伍、自觉参加志愿服务,并组建了7大类志愿服务团队。“6”是指党建便民信息公益特色文化“六服务”,包括区域党建服务、综合便民服务、智慧信息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特色精细服务、草根文化服务等六个方面。“5”是指民情收集分析处置反馈评议“五机制”。包括民情收集机制、民情分析机制、民情处置机制、民情反馈机制、民情评议机制。

用民主机制保障基层治理实效

宁波市象山县针对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决策不到位、组织运行机制不规范、服务群众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从2009年全面推行“村民说事”制度,通过逐步总结深化、重点突破,陆续推出了“村务会商”、“民事村办”、“村事民评”等一系列行之有效、务实管用的制度,提炼形成了以“说、商、办、评”为关键环节的“和村惠民四步法”,同时全面梳理农村小微权力,梳理出村务工作3大类、75项“权力清单”,完善规范运行保障机制,让原本藏在“玻璃罩”里的小微权力,晒在“阳光”底下,装进“制度”笼子里。

一是村民说事:让群众大胆充分地把意见讲出来。在象山的农村,每个月都有1-2个说事日,每村都设立村民说事室,村民们可以在说事日上按照75项“权力清单”向村干部说说有关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大事、难事,也可以谈谈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杂事,只要有意见都可以大胆充分地讲出来。

二是村务会商:村里的事情由集体商量来决定。从20118月起,每周六晚上,李家弄村“雷打不动”召集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村务监督委员会班子成员和村民,以会商形式集体讨论党务、村务、财务情况,做到每周一报、一审、一签、一结;对村民要求办理的事情和反映的矛盾纠纷,限期进行答复办理。

三是民事村办:群众的事情让干部主动来帮办。从20124月起,象山县全面推行“民事村办”制度。让干部直接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活动常态化,通过“民事收集”、“会办”、“反馈”等载体,推动干部服务基层、破解难题,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四是村事民评:村务工作成效由群众说了算。在民事办结后,及时向当事人反馈,并征求当事人的满意度评价。依托村务会商会议,对代办员、办理事项进行通报、评议,每月上墙公示办理内容、代办人员、办理时间及评定意见等,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责任编辑:袁 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