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困境——来自苏州市吴江区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的调查

来自苏州市吴江区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4-11-19     作者:陈怀锅    

 

 

作者:陈怀锅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遭到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等的侵蚀,耕地肥力下降,土地板结,污染严重。“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尤为突出,农产品的安全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农业发展如何突围,地怎么种才能走出困境?最近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到苏州市吴江区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进行调研,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的探索和经验,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基本情况

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的创办人张杏妹在2000年撤乡并镇时失去工作岗位,由于生长在农村,心中一直有个“果园梦”,面对中年下岗的窘境,2001年冬季毅然租赁了吴江区松陵镇新营村69.2亩耕地,准备建设一个果园。最初引进的品种是北京市场畅销的“新世纪梨”,6000棵树苗,一次性栽植。三年后,梨虽然很甜,但果形小,肉质硬,咬不动,原来这种梨不适应苏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地条件。无路可退时,张杏妹请专家“会诊”,立马高枝嫁接改良品种,生产翠冠、早生喜水、圆黄、秋月四个优质品种。板结的土壤需要有机肥改良,于是又建造猪棚1000m2,圈养母猪和肉猪200余头,解决了有机肥部分自给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张杏妹采用生态模式规划和经营,建起梨树棚架设施,科学种植,从而获得了高产、优质的理想效果。

现在的园区内,高大茂密的梨树不仅能生长出优质的梨,而且提供了一个温光湿度独特的林下生态系统,利用林间空地种植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为养殖提供饲料。养殖以生猪为主,兼以轮牧方式养殖鸡、鸭等禽类,在水塘和集流沟渠少量养殖黄鳝、泥鳅、螺蛳等。养殖排出的粪便污水和园区生活垃圾进入废弃物收集池,经过干湿分离,干物质进入沼气池,发酵后的沼渣作基肥施于果园和菜地,排出的污水进入厌氧池,厌氧处理后作液态追肥,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供应园区生产用能。通过林下种草和建设生态沟渠,拦截农田排水中的氮、磷,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后储存于蓄水池,用于农田灌溉。

经过13年发展,东之田木生态园现有梨园面积8.5公顷、良田15公顷、水塘5.3公顷、集流沟渠1560米、清洁养猪场1.5公顷、猪舍及其辅助用房面积2000㎡,并配套建设沼气设施、滴灌设施、废弃物收集池等。通过循环利用,园区内23.5公顷的土地每年可消纳2000头生猪排出的畜禽粪便。生态园经济效益逐年上升,2013年种植养殖效益超过100万元,而且真正做到了污水全利用、零排放。

二、经验分析

东之田木生态园的生产模式与欧盟等国家根据土壤对畜禽粪便等污物的安全承载力来确定养殖规模类似。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原则,将农、林、牧、渔有机结合,形成复合生态系统,在耕地被城镇工厂、密集的村庄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纵横分割,而且资源环境压力强度越来越大的环太湖地区,探索出了一条摆脱传统单一经营方式,强调多产业协调综合发展的高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随着种养协调发展和生态系统复合、完善,生态园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品越来越优质。生态园种植的翠冠梨2005年就成功申报了绿色食品,品质口感优越,在本地和上海、苏州市场都能优质优价地销售;养殖的巴马香猪部分为高校提供实验动物,部分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猪肉;在梨园中轮牧养殖的草鸡和草鸡蛋,都成了当地消费者欢迎的生态产品。

二是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大量有机肥的连续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化肥用量逐年减少;生态系统的复合完善,减少了害虫的发生,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梨园中种植的牧草不仅为轮牧的鸡鸭提供饲料,而且也为生猪养殖提供了优质饲料。

三是农业生态系统支持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梨园管理良好,梨树高大茂密,产品品质稳定,产量稳步提高,梨园的土壤越来越肥沃,生猪养殖和鸡鸭的轮牧养殖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整个生态园种养越来越协调,生产能力越来越稳定,并不断增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四是对周边影响越来越大。生态园从200111万元起家,现在已经拥有3000多万元的资产,年净利润超百万元。同时对周边农户带来了不少好处,由于实行精耕细作,精品管理,生态园雇佣的工人比较多,吸纳许多附近农民就业增收;由于效益逐年递增,企业的承受能力不断增强,土地租金从2001年的每亩180元增加到2013年的每亩1230元,让当地农民得到了实惠。生态园越办越好,周边的许多农业大户纷纷前来参观取经。一些从事工商业、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人士,看到这样的景象,也产生了对农业的投资热情。

三、困惑求解

成就固然可喜,展望未来却喜忧参半,因为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2001年生态园和村里签订了28年的土地使用协议,13年过去了,如今生态园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生态园的各项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再过15年,土地使用合同到期,农户有权收回土地,如果收回,附着在土地上的办公仓储房屋、猪舍、机房、梨树,以及生态园正在构建并日趋完善的生态系统和生产体系,还能继续存在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包括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保障能力,是需要珍爱这份产业的人进行长期不懈的培育和维护,需要一些把农业当成事业的人去从事和经营,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微妙平衡,建设不易,损坏却是最容易不过的。在广大的环太湖地区,像东之田木这样由当地人经营管理,用生态循环的方法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土地,比例并不高,许多从当地农村人口流转出来的土地都由合作社转租给外地农民生产,由于租金较高,租期又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片面追求高产的现象相当普遍。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立是对农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护制度,但是实践中却因为种种短期行为让掠夺性生产越来越普遍,耕地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居高不下。“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令人心忧。

四、对策建议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核心还是人的问题。那么吸引哪些人来种地,怎样规范种地方式,关键还是靠好的政策。我省人口资源压力较大,特别是环太湖区域,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两个率先”,应该在生产方式和配套的制度方面制定更明确的要求,科学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一是加快制定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大力发展家庭农场,解决土地过于分散、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把经营者与土地紧紧地长期捆在一起,使耕地有人种、有人维护。能不能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家庭农场,关键要有相应的政策,如土地租赁制度、财政扶持制度、技术服务制度等。因此,应该围绕如何推动家庭农场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二是加大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深化,现有农业生产者越来越老年化、兼业化,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低。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通过创新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确保专职农民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在发展家庭农场,保持农业生产基本风貌的基础上,新型职业农民将表现出农业作为稳定职业、与土地形成长期契约关系、成为负责任的市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是加快研制环保型生态农业的各类地方标准,实行农业行政审批准入制。单一的种植业、单一的养殖业,无法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其本身也因内部资源的不断匮乏和外部环境压力的不断升级而无法长久生存。而采用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无论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都有持续发展的空间。有了标准依据,有关的准入机制、奖惩机制、服务机制等配套措施方可落实到位,才能有望把我省农业导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作者系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冷 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