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宁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江苏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努力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加快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提升,人才已成为全省发展强有力的后盾和支撑。
优化环境 栽引凤之桐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但创新的事业,不一定能呼唤来创新的人才。只有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作为人才工作的突破口,营造出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栽好梧桐”,方能引得凤凰来。在这方面,江苏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
首先,重视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和规划。目前全省已形成党委一把手、政府一把手、组织部长三个“一把手”共同抓人才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政府把人才工作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牢固树立抓经济工作先抓人才工作,抓要素投入先抓人才投入,抓“第一资源”先抓“第一把手”的理念,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人才已成为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30个核心指标中,人才科技指标占了7个。
其次,坚持市场导向,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人才工作市场化、数据化、社会化,努力使江苏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设立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千人计划创投中心等404家风投机构,管理基金规模660亿元;实施税收减免、贴息等政策,鼓励企业按照不低于销售收入0.6%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坚持以海量、客观的“大数据”为支撑,构建人才考评大数据平台;省、市、县逐年发布人才发展统计公报,市县人才工作考评开始由定性向定量、隐性向显性、部门向社会转变。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人才工作方式,2012年成立江苏省中青年人才创业促进会,逐步有序地将人才项目申报、人才评价等职能交给人才社会组织承担。
再次,强化服务意识,持续优化创新环境。通过建设创业社区、科技孵化器,打造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方式,为人才搭建事业平台。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创新步伐,鼓励各地加快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等政策,创新人才户籍、社保、住房、税收等政策。不断改进财政资金支持人才项目的方式,探索建立以风险补偿等金融手段支持科技人才研发和产业化的财政支持新模式,构建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地普遍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机构、服务窗口,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注册登记、高新认定、专利信息、融资贷款等“一条龙”服务。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优厚、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
开放引智 纳天下英才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江苏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高度重视集聚创新人才,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
在国家“千人计划”和江苏省“双创计划”引领下,目前全省各地已出台了93个专项引才计划,资助引进高层次人才1.5万多人。形成“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催生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为全省创新创业注入了极大活力。自2007年开始,江苏主动融入国家和全球创新体系,在全国率先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到江苏创新创业。省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2010年增至4亿元)专项资金,面向海内外引进2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经过7年坚持,“双创计划”已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全省13个省辖市全部出台引才计划,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上下联动竞相引才的格局。
2010年起,江苏改革人才引进模式,作为双创计划升级版出台了双创团队计划,以“大师领军+团队作战”的模式引才。双创团队计划由全省11个部门统筹合作、联合发力,实现人才资金和项目资金、产业资金的合作,保证“有人才、有项目、有平台”,形成“引进一个团队、带动一个重点实验室、发展一个优势学科、催生一个高新企业”的产出效应。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引进140个国际一流水平的双创团队,其中8个团队由诺贝尔奖得主、外国院士领衔,有力推动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除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江苏还大规模启动本土重点人才培训计划,加速人才国际化进程,连续十多年选派1万多人次赴境外名校培训研修。2013年,通过“333工程”、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等重点培养8000多名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7月,江苏首次发布《2014年江苏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招收人员专题目录》,全省13市面向全国招揽博士后,最高年薪达50万元。至此,全省已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68个,博士后工作站298个,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20个,累计招收博士后人员近万名。
经过多年的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江苏已成为各类优秀人才集聚高地。目前,全省近61万各类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科技创新主体。2013年全省人才贡献率达3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5%,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6万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2014年3月我国首次发布的人才绿皮书——《中国人才集聚报告(2014年)》显示,江苏人才集聚度位居全国第二。
以用为本 助转型发展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的价值在于使用,重视人才应“以用为本”,给予其施展才华的舞台,由此才能开创百业兴旺、欣欣向荣的局面。
江苏人才工作坚持“以用为本”的原则,引才突出需求导向,优化结构,提高人才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不搞形象工程、不搞盲目攀比。将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永恒主题,让人才各尽其能、才尽其用,为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坚持面向企业、面向产业、面向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引才聚才。江苏紧紧围绕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人才引进以《“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明确构筑人才高地是为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而服务。江苏“双创计划”资助引进的2300余名人才中,九成以上在企业工作,以此让世界最顶尖的智力向江苏转移、成果到江苏转化。截至2013年底,“双创计划”引进人才创办企业1045家,其中96家创业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多家创业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促进了高层次人才、高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的“三高联动”,为提升江苏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让人才资源在一线焕发活力。江苏让人才走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打通产学研壁垒,释放科技人才的巨大能量,促进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选派科技镇长团、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推动校地校企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挂职等。2013年,全省组织选派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以及名校优生到基层、企业、苏北工作,推进共建研发平台、共担科技项目、共享创新成果“三项合作”。698名专家从全国各地来到江苏基层挂职,建设了7000多个校企联盟,实施了1万多个产学研项目,推动了校企协同创新,促进了校地校企合作,真正把创新资源布局到企业,把创新工作延伸到基层,使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无缝对接。2014年9月,省委组织部又下派第7批科技镇长团,794人奔赴乡镇挂职锻炼,其中近一半是来自江苏省外的名校院所。“科技镇长团”已成为全省基层人才科技战线的重要生力军,推动了基层科技创新、经济社会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伟龄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