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统筹城乡就业

发布时间:2014-11-19     作者:陈晓晖    

 

作者:陈晓晖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淮安市淮阴区以打造“幸福淮阴”为抓手,把就业创业作为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重要手段,通过出台政策、打造载体、引进项目、开发岗位、优化服务、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帮扶长效机制、鼓励全民创业创新等举措,大力助推城乡就业“一体化”,极大地提升了全区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以发展促进就业

淮阴区坚持以发展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把引进项目,作为开发就业岗位、保证充分就业的重点,从源头和基础抓起,注重对项目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科技含量、带动就业等关键指标的考核。在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制定建设项目与就业对接计划,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针对就业形势实际,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复合型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淮安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一期工程2009年投产后,一次性提供了3000余个就业岗位。今年8月二期开工投产,又新增1000多个就业岗位。2011年以来,淮阴区新竣工超亿元项目60多个,全区实现新增就业人数21356人。

在坚持招引大项目的同时,淮阴区还积极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淮安综合大市场、义乌商贸城二区、乐天玛特购物中心、大润发超级购物中心等一批三产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实施,其中大润发和乐天玛特两家大型商超的开业就直接新增就业岗位700余个,带动相关产业人员就业2000余人。

另外,区内惠济祠、天妃坝等大运河申遗点、樱花园吉祥游乐场、码头韩信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陆续建成,不仅带动了地方人员就业,而且有力改善了全区就业的结构。

以政策引导就业

淮阴区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研究并制定实施了适合淮阴特点的政策和措施。自1997年以来,淮阴就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再就业工程”,并将其作为民生工程,连续多年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2001年,全区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在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2004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就业工作的意见》,对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和帮助更多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实现再就业作出了详细规定。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对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促进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就业,建立促进就业联动机制作出明确规定。

同时,把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关键措施来抓,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加快推进就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2005年至2014年连续10年出台《就业再就业工程实施意见》,通过政策扶持、强化服务等手段,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结对帮扶,为其提供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送培训等“四送”服务;对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使就业创业帮扶工作成为长效机制。

在制定政策促进就业的过程中,着力做好政策引导、搭建平台、搞好服务工作,在认真落实就业和农民工工作各项政策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力度。2013年底,淮阴区按照“全省县级先进、全市领先”的高标准建立的人力资源市场正式投入运行,该市场不仅通过了省“五星”级人力资源市场验收,而且为举办全区规模的大型招聘活动、就业援助活动等大型户外活动提供了保障。同时,按照“统筹城乡、整合资源、完善体系、夯实基础、规范服务、分布推进”的要求,淮阴区着力打造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在三个乡镇建成人力资源分市场,并以充分转移就业乡镇创建为抓手,强化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硬件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区村级平台建成率达100%。全区21个乡镇、近100个村(社区)安装了自助求职机并投入使用。

以服务推动就业

近年来,淮阴区以春节期间外出农民工集中返乡过节为契机,以网络为依托,重构和优化业务处理模式,集中力量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连续多年开展“企业春季用工需求调查”和“农村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区人社部门依托就业管理机构和乡镇社区基层平台成立调查小组,深入高新区及各乡镇、社区,对辖区内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农村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进行调查走访,及时掌握全区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者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就业意向,全面分析就业及企业用工形势,迅速启动“送政策、送岗位进镇入村春风行”活动。

同时,结合淮阴实际,突出重点,着眼不同群体,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通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城镇“4050”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及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是全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人群,因此需要针对各类不同就业群体的特点,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通过在全区建立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普查制度,完善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库及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库,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2011年以来,淮阴区先后举办“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暨服务企业用工”、“残疾人就业援助月”、“家庭服务业专场招聘”等主题系列现场招聘活动近百场,其中45%以上是乡镇集市专场。

以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在增加就业的过程中有倍增效应。淮阴区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全区创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对妇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等各类群体创业给予了明确的政策扶持。确立了“法无禁止即可行,勇于创业即扶持,发展有功即重奖”的工作原则,明确从注册登记、税费优惠、贷款贴息、社保补贴、载体建设、创业培训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其中,区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基金用于扶持创业,明确从贷款贴息、社保补贴、载体建设、创业培训等方面予以资金扶持。区人社局及时开展创业项目、创业孵化基地等申报评审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7+1奖补”模式。工商部门为创业者在市场准入、收费减免和优化市场环境等方面提供便利;税务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小型企业执行所得税优惠税率,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在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和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优惠。江苏银行和邮储银行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服务。

同时,在全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对于农村妇女,开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实用技术培训,其中淮扬特色面点小吃制作培训深受妇女欢迎,两年来已培训近千人,部分学员在学成后开了早点铺、小吃店,月收入超6千元。举办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为35名大学生村官安排了系统的创业培训课程。今年以来,全区各单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2期,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通过培训,新增种植户380户,养殖户5户,产品加工6户。

另外,针对性地收集适合淮阴区创业的电子商务、物流、种养植类等项目,整合利用闲置厂房、校舍等资源,搞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美食街、农民创业园、妇女创业就业基地等各类创业基地。全区范围内形成了创业典型带动、创业基地培育、创业政策扶持联动局面。

(作者系淮安市淮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责任编辑:刘卫东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