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安华
在世界范围内新媒体快速壮大、传统媒体不断转型升级的历史情势下,科学弥合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缝隙”,加速媒体融合以提升当代媒体自身多元传播力,已是摆在今天媒体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而在主动拥抱新技术中“云”化、“终端化”,在交互传播和即时传播过程中,介入内容生成,自主实现内容的持续性生产和增值,对于媒体融合战略中的新旧媒体而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任务、工程和职责。
然而,在这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媒体融合是一个大工程,融合可以开阔思路,融合能拓展空间,但媒体融合本身永远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路径和方法,媒体融合的最终追求不是消灭媒体差异,“千媒一面”,实现“传媒大同”,而应当是顺应世界媒体变革大潮的传媒战略跨越,即新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传媒差异化发展,极速式发展。
30年前,当美国学者普尔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首次提出“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时,他是特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亦即美国学者耐彻森所说的“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它显然包含内容共享、管道互通的意义,却并非是说融合消泯个性、消泯差异,形成整个媒体世界的自然化合和标配化、机械化、同质化。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媒体特性,而媒体特性是和媒体材料相关联的。比如,纸媒体如报纸、传单、书籍等,都与印刷息息相关,而视听媒体如电影、电视等,又与声波、光波等密不可分。显而易见,媒体材料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最终决定一种媒体的特点,而不同媒体之间,虽然能实现某种互通、互融和共享,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还在于其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在当代传播的视域,我们强调“受众本位”,其实不同媒体的受众利益本身存在着差别,比如报纸杂志的受众利益,显然在于信息的多样性和阅读感的获得;电视媒体,作为一种被动媒体,其受众利益在于轻松观看和声画刺激;而网络媒体强调互动、即时和碎片化,看重体验,这和它作为主动媒体,其受众利益鲜明的“用户”特征不无关系。由此,如果简单地将报纸、电视等统统嫁接到新媒体上,实现自身完全彻底的“新媒体化”,看起来似乎“融得不错”,但绝不可能赢取更多的注意力资源,甚至可能在化身“他者”中逐渐丧失自我。
我们传统的主流媒体是党的喉舌,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社会公器。媒体竞争说到底是一种市场竞争,在意识形态正确的前提下,它要符合市场竞争的法则,即强化自己的独特优势,优胜劣汰。而差异化发展正是媒体参与竞争、主动竞争,实现自己价值的表现。比如在网络时代,平面媒体在信息的时效性、立体性上已无法占据主动,但它可以发挥自身特点,在信息的背景分析与深度挖掘上大显身手,通过对重大现象的整体观察和深刻论析,通过对新闻事件性质和特点的诠释,通过对人物及行为普遍意义的描述,找到自己的“言说空间”,形成平面媒体别具一格的感召魅力。这种不以广度而以深度号召的报道、通讯、评论集群,以高质量、人文性和时代性取胜,触及到“关于信息的信息”,能够大大提升未来平面媒体的影响力。
与平面媒体寻求“深度感”和“全面性”不同,网络媒体由于能够通过降低对传播者的限制而较快地获得新闻事实,这极大增强了网络媒体的时效性。同时,科技进步加速了网络信息传播海量化,受众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链接,获取“无限”信息,浏览查阅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各类资料,遨游在信息的海洋中,也可以即时进行信息交换、存储、分析和加工处理,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带来了网络传播的高速高效高频。因此,牢牢抓住网络媒体“宽频”、“互动”和“海量”的特点,加大定时定点的专业化信息投放(如淘宝网专注于网络购物,新浪网专注于新闻),寻求差异化发展之路,就能占据更多的传播份额。
电视媒体是大众文化媒体,亲和感、接地性更广泛也更直接,其生动形象的传播模式远比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更具亲和力,更日常生活化,也更感性。在我国,它还具有其他一些媒体无可比拟的政府优势和政策优势,而这些都可直接转化成市场优势,在舆论引导力上、在文化娱乐上技高一筹。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电视媒体可以借助与电信网、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发展手机电视、IPTV等新业务,也可以如湖南卫视与报纸、商业网站、手机运营商联合推广海选节目一样,在多媒体并进中大幅度提高传播效能。特别是电视作为一个“头号说书人”,作为一种叙事的媒体,满足的是人类永不枯竭的对故事的渴望,它用现场性、直接性、当下性和观众的参与性,赋予受众以强烈的感染、感触和感动,通过讲述昨天的故事、今天的故事和明天的故事,在世俗图卷中展示一种道德精神,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召,这是电视媒体差异化竞争的重要路径。
显然,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空间,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紧密围绕时代需要,以人民的需求为需求,找准自己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差别化竞争,就能在媒体融合的大时代,拓展出自己更广阔的天地、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陈伟龄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