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带”到“增长极”——全力打造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样板区

全力打造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样板区
发布时间:2014-11-19     作者:李荣启    

 

 

作者:李荣启

黄河故道西起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三义寨乡,东至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滨海港镇入海口,全长730多公里,流经苏鲁豫皖4个省、8个地级市。江苏省境内黄河故道全长496公里,流经徐州、宿迁、淮安、盐城4个省辖市、14个县(市)区。徐州境内黄河故道全长234公里,占全部黄河故道总长的32%,占江苏省内黄河故道长度的47%,流经4县(市)5区、43个镇(街道办事处),沿线区域土地面积405万亩,流域内人口154万。受历史、区位、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沿线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村庄面貌老旧,群众生活水平较低,是徐州的一条“贫困带”。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黄河故道沿线区域战线长、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实施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既是沿线区域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沿线群众发展致富的急切盼望,更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2012年初,徐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在全省率先实施黄河故道综合开发,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沿线区域进入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

一、坚持高起点目标定位,着力打造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示范区

我们提出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苏北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把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与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相结合,与新一轮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结合,坚持水利、交通、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扶贫、土地综合整治“七位一体”,高标准编制规划,多渠道增加投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九项工程”,努力实现“十项任务”,确保达到中泓贯通、道路畅通、设施配套、产业兴旺、生态美好的目标,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新路子。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全力推进九项工程建设,即中泓贯通工程、道路畅通工程、土地整治工程、农业提升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环境整治工程、文化旅游工程、扶贫开发工程、城乡用地统筹与城镇化推进工程。

二、坚持高标准编制规划,着力提升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整体水平

我们把规划编制作为推进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龙头,以高标准规划引领高水平建设。经过分析论证,我们把黄河故道开发规划分为县区段、市区段2个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总体规划设定为国家级水平,专项规划设定为省级水平,市财政专门安排1200万元资金用于规划编制,面向全国挑选资质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的规划编制单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尊重黄河故道沿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使规划成果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在具体项目安排上,坚持“思路项目化、项目具体化”,根据规划要求精心布局安排项目,编制了2012-2015年项目推进计划,共编排项目261个,计划总投资292.4亿元。工作中,我们坚持每年安排年度投资计划,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和推进措施,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全力推进项目落实。到目前为止,已完成项目155个,投资164亿元。

三、坚持高质量完善设施,着力构筑黄河故道沿线产业发展平台

我们把水利、交通、土地整治、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打通经脉,构筑平台,着力解决“水不畅、路不通、地不肥”的问题。一是加快水系沟通。重点实施中泓贯通工程,按照市区段流域100年一遇、其余流域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排涝5年一遇的标准,拓宽、疏浚、打通中泓,目前已实现180公里中泓贯通,有效地发挥了先行龙头作用。二是加快道路贯通。大力推进道路畅通工程,沿黄河故道一侧规划建设二级以上公路258公里,目前已建成沿河二级公路75公里,剩余工程正在加速推进。三是加快生态绿化建设。在中泓两侧各规划宽50-100米的绿化带,把黄河故道建成横贯东西的绿色走廊,目前中泓两侧已完成绿化面积近2万余亩。四是加快土地综合整治。充分挖掘沿线土地资源潜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国土整治复垦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5万亩,为全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四、坚持高水平建设示范园区,着力夯实黄河故道沿线产业基础

围绕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带,我们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园区。围绕林果、蔬菜、稻麦、水产等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一带九区十四园”。“一带”,即黄河故道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带;“九区”,即两个优质粮食、两个优质蔬菜、四个优质林果和一个优质水产示范区;“十四园”,即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规划区域内,凡没有安排示范区建设的14个镇,原则上每个镇建设一个示范园。二是明确园区建设标准。按照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建标准,提出了“规模大、设施全,品种优、技术新,机制活、效益高,环境美、形象好”24字的建设要求,努力达到每个示范区集中连片规模在2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和效益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水产、果品、蔬菜实现效益倍增。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示范区建设坚持多元化投入原则,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农民受益”的投入机制。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市、县财政分三年安排1.5亿元专项引导资金,重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整合农业资源开发资金1.9亿元投入示范带建设。四是完善园区建设机制。相关县(市)区均成立了示范区建设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和项目资金的统一扎口管理。创新园区经营模式,通过托管、租赁等形式推进园区土地流转,实行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根据黄河故道沿线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步推进沿线物流加工园区和3A级以上景区建设,促进沿线产业发展尽快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

五、坚持高效率组织实施,着力完善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推进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已连续三年将其列为事关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作为全市重点推进的“八大重点工程”之一,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分别任第一组长和组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制定下发了相关政策文件。二是争取政策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上汇报争取力度,努力推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纳入国家和省区域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和省发展战略。江苏省委、省政府已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列为支持苏北发展的六大重点工程之一,并纳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进行重点推进。同时,积极推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纳入国家区域发展规划。三是强化督查考核。把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纳入县(市)区科学发展考核和市直部门绩效考核,成立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督导组,由5个农口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对5个县(市)区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督查,并实行“捆绑式”考核,同奖同罚,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戈尚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