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 健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党群、干群关系是事关党和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但是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不仅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反而普遍存在“官气十足”、“不接民气”等脱离群众的现象,这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必须坚决祛除。
真正树立群众观念,才能“接民气”、“去官气”。古语说得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人民群众是党员干部的服务对象,也是其存在的根本。但是,如果党员干部“官味十足”、“官本位”思想泛滥,就不仅不能认清自身权责,摆正自身地位,更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根基。“去官气”、“接民气”就要始终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始终坚持“群众第一”、“群众至上”的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把党员群众反映的问题当成自家事,把分管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对待来访群众,要做到主动端上一杯“热茶”,叫上一句“敬称”,让出一条“板凳”,真心倾听群众的心声,真情关心群众的疾苦,像住牛棚茅屋的焦裕禄、草鞋书记杨善洲那样用自己扎实的作风赢得百姓的赞同和认可。
带着真诚融入群众,才能“接民气”、“去官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查找问题,改进“四风”。铜山区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有自己的联系点,但也不可否认,有的党员干部表面上下去了,实际上只是在乡镇机关会议室或村部里了解“工作成绩”,在餐桌上感受“生活改善”,谈心谈话蜻蜓点水,只“走近”不“走进”,只“身到”不“心到”。用群众的话说就是“轰轰烈烈搞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这种方式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沾泥土”才能“做公仆”,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开诚布公搞交流、推心置腹谈真情,才能真正走进群众,掌握真实情况,而不是浮在上面,让群众看不到、摸不着。具体工作中,就是要通过专题调研、驻点调研等方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看看谁家还有问题,谁家还有困难,困难和问题又出现在哪里,怎样解决等等。真心感受群众的疾苦,认真听取百姓的怨声甚至骂声,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去官气”的最好检验,也是党员干部“接民气”的最佳方式。
把问题亮给群众,才能“接民气”、“去官气”。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党员、干部改什么、怎么改、改得怎么样,要让群众看清楚,接受群众监督。”而怎样让群众参与进来,避免“谈成绩时浓墨重彩,谈问题时轻描淡写”?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坚持把开门纳谏、听取意见,查摆问题、落实整改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采取在政务网站开通征求意见栏目、设置意见邮箱等办法,认真征求广大群众对党员干部祛“四风”的意见建议。同时,结合信访积案化解、深化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等,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广泛开展开门评议活动,让群众帮助查找“官气”表现,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接受群众评判监督。在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以及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正风肃纪”措施等工作中,组织群众有序参与,帮助党员干部“去官气”、“接民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真正“掏心窝”,祛除“官气”的正能量不断聚集。□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铜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尤 展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