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
现实生活中,面对反腐败和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确有一些领导干部,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把“不干事”作为“不出事”的应对之策。我个人认为,“贪污受贿”是腐败,“为官不为”的“懒政”也是一种腐败,甚至可以说这种腐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损害一点不亚于其它腐败。
对于领导干部“懒政”现象,老百姓有许多画像:比如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遇事绕着走,能躲就躲、能推就推,甚至玩失踪关门谢客。比如说,胆小怕事,怕担风险。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凡事犹豫不决,战战兢兢,小心有加,畏手畏脚。芝麻小事层层请示,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不表态,不决断,生怕树叶打破头。再比如说,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在汇报材料上做文章,玩数字游戏,做新时代的“变色龙”。
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和国家的“致命伤”,那么,官员懒政则是党和国家的“慢性病”。官员懒政不仅极大地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更严重的是懒政官员的存在,会不停地制造着群众与党和政府的紧张和矛盾。当群众与党和政府的矛盾越积越深后,容易形成危险的“政治堰塞湖”,任何一个偶然的事件,都有可能导致群众不满情绪的井喷,酿成不应有的过激社会行为,造成和谐社会的“决堤”,带来严重的后果。
这一点,从历史教训中也可得到印证。一位历史学家说过,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官场的所谓“秘诀”,在于一个“推”字。衙门之间推诿扯皮,上下之间闪烁其词,当了官儿尸位素餐,遇到事情绕开撇清。由于封建官场的“考绩”,往往以“不办错事”作为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于是“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便成为不少官员的经验,整个官僚阶层形成一种“不作为”的腐败风气。所以,从历史上看,说懒政也是一种腐败,一点也没错。
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有位就应有为,为官就应为民,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对于我们这些领导干部来说,仅仅不贪是不够的,只是守住底线也是不行的,而要在其位谋其政,把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实用好,为民造福,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责任编辑:夏玉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