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展势不可挡。随着“微博”“微电影”“微信”“微视”等微媒体快速涌现,我们已全面进入“微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对于理论宣传工作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把握“微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抢占理论宣传至高点,充分释放“微时代”正能量,是新形势下思想理论工作不可回避的新课题。
准确认识“微时代”的特点
发展迅猛。从进入中国到拥有数亿受众,广播用了60年,电视用了30年,互联网用了15年,而微博只用了不到3年。目前,我国微博用户规模约3亿,微信总用户数达6亿,其中国内用户5亿,海外1亿,已成为微媒体应用第一大国,构成全球最庞大、最复杂、最喧嚣的舆论场。
制传便捷。在微传播中,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是信息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一方面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呈现自己;另一方面通过“裂变式”、“一对多”、“点对面”的方式传播信息。微传播具有快、易、广的优势,在突发事件中显示出十分便捷的制作和传播特性。特别是随着4G时代的到来,网民对社会事件的“围观”,由现在的图片和文字转变为视频直播,信息传播更加快捷。
影响广泛。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凸显出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如郭美美事件将中国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推到了旋涡中心,南京口腔医院小护士被打事件引起中南海关注等等。微博界有这样的比喻:微博粉丝超过100个的博主,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个的博主,是一个布告栏;超过1万个的博主,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个的博主,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个的博主,是一家电视台;超过1000万个的博主,就是一家省级卫视。
冷静分析“微时代”的挑战
权力解构——技术弱化与话语自由。微博、微信的发布转发等,技术上相对很多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应用程序并不复杂。这种技术的弱化,使互联网时代由于技术复杂化造成的话语权力相对集中的现象,在微时代逐渐解构,话语垄断全面崩溃,信息不对称情况大大减少。主流意识形态能否在这场技术解构中继续立于主导地位,将是一个挑战。
思辨危机——信息囤积与精神困境。微媒体的活跃用户大部分是思想普遍趋于激进的16—30岁的青年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经过微媒体放大,迅速在微媒体上形成信息流,造成理性与非理性观点交织,正面信息与负面传言混杂。由于习惯于直接接受网上提供的问题解释,而忽视自身的思考过程,微博、微信中各种纷杂矛盾的信息使他们陷入精神的困境。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着政治和文化的强势,利用其微媒体渠道的代理人,推销思想文化观念和政治上层建筑,如不加以疏导,势必会造成严重后果。
道德分裂——价值观念多元化与一元化的对立。微时代促进了原有虚拟社区的进一步扩大,相伴随的便是已有的网络道德冲突在现实环境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道德现实标准趋于多元化。作为不同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碰撞平台的网络,随着微媒体的发展而出现更为激烈的交锋,道德标准多元化与指导标准一元化的碰撞更加激烈。
积极把握“微时代”的机遇
开拓理论宣传的新阵地。互联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我们已进入“信息碎片化时代”。微博、微信将传统长篇累牍式的理论材料进一步“碎片化”,赋予了理论在传播过程中的“轻”与“快”。碎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论普及的过程。因此,“微时代”为构建思想理论教育体系提供了更加“轻快”的传播媒介。
促进理论宣传的高效化。“微时代”传播活动具有瞬时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带来了信息传输的高效率,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吸引力。对于理论宣传来说,不必受传统传播途径的限制,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通讯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抢得信息发布的先机。
推动理论宣传的双向性。在“微时代”,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这一便捷、高效、平民化特征,需要我们在理论宣传过程中主动与受众进行互动对话,让受众成为活动的主体。理论宣传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宣传,而是使信息传播呈现网状结构、双向结构,放大传播的长尾效应。
增强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微时代”已无形改变着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心态,人们更青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精心制作与主题相一致的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宣传品,增强直观性、吸引力。
有效释放“微时代”正能量
阵地为先,在手机报、微信、微博上大做文章。充分运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兴载体,搭上“信息化的快车”,跨越时间和空间,着力改变传统形势政策宣传中层层传达“单向灌输”的老把式,从“金字塔”型的信息工作架构向“蜂窝”型架构转变,将即时通讯工具、微博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形成以点带面、类似于蜂窝形状的互动型信息工作局面。
内容为王,找到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切身利益的结合点。推动内容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江苏风格的“微文化”,抢占“微时代”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建立宣传思想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其解读、社会热点、党的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等在第一时间传播到党员群众中去,引导舆论、倾听诉求、服务人民、促进发展。
受众为主,促进话语体系转变。适应受众特点,将理论语言转化为通俗话语,将精英式讲述转变为生活化语态,用更亲切、更鲜活、更能打动人心的口语转述书面语言,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不断增强表达方式的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让大众看得懂、听得进、接受得了,让理论微平台真正成为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发布时机,更大程度地提高受众的阅读机率,扩大信息传播范围。
人才为本,提高各级理论宣传队伍“微素养”。现代社会,广大党员干部不学“微”,就无法及时了解发展形势,成为瞎子;不知“微”,就无法听到网民心声,成为聋子;不用“微”,就无法掌握话语权,成为哑巴。要鼓励支持理论宣传工作者把学“微”作为一门必修课,坚持每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微博逛逛,切实融入“微时代”。要提高“微素养”,既外树形象,与“微友”密切沟通,做到主动、坦言、交流、回应,又内强素质,讲求引导艺术,把握引导节奏,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要关头不“迟语”,对外发布不“乱语”,不断提升引导“微时代”的能力。□
(作者单位:省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刘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