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江苏在探索南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苏南苏北村级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中,我们深入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南丰村和淮安市涟水县岔庙镇西集村,对苏南苏北村级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拓宽了我们研究苏北村级经济发展的思路,增强了我们对苏北贫困村扶贫攻坚、加快发展的信心。
比较:晒晒村底
从自然地理看,区位优势差距明显。张家港市南丰镇南丰村位于苏南发达地区,接受上海、苏州等大城市带动辐射效应明显,城乡基础设施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有利于村级经济发展。淮安市涟水县岔庙镇西集村,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没有沿海、沿江、沿线发展区位优势,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难度较大。
从村民结构看,人力资源差距明显。南丰村,因企业用工需要,每年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占50%-70%,村里在外就读大学的村民子弟毕业以后大部分回村工作。西集村是涟水县的贫困村,村民结构老化,全村人口2006人,400多户人家,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到外面打工,仅有320多人在家带小孩,留守在家的大多是35岁—60多岁的妇女,还有6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务农。村里仅有的大学生是一名大学生村官。
从经济规模看,综合实力差距明显。南丰村拥有标准型厂房13000平方米,已形成以五金加工、交通标志、服装生产、纸箱包装、机械制造和创业公寓出租等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同时,通过村与村联合发展高效农业,建成村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大棚果品种植基地128亩,2013年村可用财力突破360万元,比2012年增长16.5%。西集村有可供招商引资的土地,几年来却没有招到一家企业,2013年村集体收入仅有5万元。2008年,省人社厅进驻西集村帮扶,帮助西集村建起了3000多平米的村部,村两委这才有了办公场所,村民可以到村卫生所看病,村民开会也有了正规的会场。
从民生改善看,社会保障差距明显。仅以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为例:南丰村60岁以上的老人养老金每月204元,西集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个月90元,两个村养老金相差两倍多。西集村8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也只有140元,农民大病保险只能报销70%-80%。
解析:找找原因
从南丰村和西集村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南强北弱”的局面依然存在,“南高北低”的差距依然较大。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最根本的是苏北农村开放力度不够大,发展思路不够活,内生动力不够足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观念滞后与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并存。与苏南南丰村相比,西集村两委班子在思想解放程度和带领群众致富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南北村级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西集村两委班子呈老龄化趋势,村党支部党员44名,平均年龄60岁以上,其中80岁以上的老党员10多个,虽然今年发展了一名大学生和一名退伍军人,但总的来说党员队伍青黄不接,支部缺乏生气和战斗力,更谈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了。村委会情况大致相似,虽班子齐全,民主选举村干部,但年龄偏高,平均年龄55岁以上,带领农民致富的干劲明显不足。村干部年收入6000元,收入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基本处于等、靠、要的境地。
区位劣势明显与招商引资乏力并存。苏北不少地方交通不便,没有优越的投资环境,一直以农业渔业为主导产业,村企难以发展,农民人多土地少,人均一亩地,村民只能靠外出打工和一家一户务农维持生活,培育农业大户也因怕投入、怕灾害、怕无市场而望而却步。有的村存在向政府等、靠、要的思想。由于区域优势不佳,产业基础薄弱,村里很难招到商、引到资,更是影响了村级经济发展。
村企发展缓慢与内生动力不足并存。南丰村有60多个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而西集村一个村办企业也没有。一个村没有企业发展,很难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更谈不上农工互补、以工带农的良性发展。苏北有些地方扶持乡村企业发展的政策与苏南相比,力度不够大、政策不够活、融资难度大,甚至有些部门对村企业发展有吃、拿、卡、要等问题,致使苏北一些贫困村长期走不上内生发展的新路子。
人才资源匮乏与创新能力低下并存。西集村与南丰村相比,现有的村级人才差距甚大,南丰村每年本地毕业的大学生都回村工作,而且还吸引外地的人才来村工作;而西集村本地考出去的大学生也不愿回村工作,更吸引不到外地大学生来村工作。这种情况导致了苏北农村人才越来越匮乏。人才竞争力较弱,“孔雀东南飞”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由于村里没有像样的企业和产业,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失,村里只剩下老弱妇孺,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人才第一资源,是苏北村级经济发展慢的较普遍因素。
突破:探探新路
缩小苏南苏北村级经济发展差距,拓宽苏北村级经济发展新路,既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更需要突破创新,在突破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在创新思路上发力。思路决定出路,实践表明,扶持苏北村级经济发展,要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资金扶持向项目扶持转变、从资本投资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物资扶持向智力扶持转变,特别重要的是要从创新思路和创新观念上实现突破,以思想观念的更新带动发展路径和工作方式的创新,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发展竞争力。
在政策激励上发力。建议对苏北村级企业发展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企业为实施帮扶项目捐赠的资金,应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投资兴办中小企业,应享受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对到经济薄弱村发展产业、建设基地、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电费综合补贴,享受涉农贷款相关优惠政策,并免费培训到企业就业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对在村企挂钩中贡献突出的企业,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扶持项目,优先享受产业扶持政策。
在南北共建上发力。完善苏南苏北村级共建帮扶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关部门要定期研究向苏北贫困村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科技转移,以及有关扶持政策落实等问题。应在市县挂钩帮扶的基础上,创新苏南发达村与苏北贫困村结对帮扶渠道,建立“一帮一”、“一对一”新机制。应加强分类指导,强化南北交流与合作,引导产业、资金及技术由南向北转移,把一些产业对接到苏北。要用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更多苏南的人才到苏北贫困村创业。要选调苏南的领导干部和政治素质高的能人到苏北任职挂职,应对这部分人的工资待遇实行财政补贴,努力走出一条南北共建、优势互补、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在示范引领上发力。应大力总结推广苏北脱贫致富村的典型经验,组织苏北一些落后村到先进村实地考察、现场取经,摸经验、找良方,启发落后村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新闻媒体应对苏北脱贫致富先进村的典型经验加强宣传报道,营造加快苏北村级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省公务员局培训和监督处)
责任编辑:冷 超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