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文明委从今年春季学期起,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突出抓好“八礼四仪”,让未成年人易懂易学易做。“八礼”,是指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就是在7岁、10岁、14岁、18岁四个重要节点,组织举行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通过开展“八礼四仪”教育,从生活细节入手,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养成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
文明礼仪教育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文明礼仪是价值取向的外在呈现。文明礼仪作为维系社会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赋予更多的现实要求,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素质、文化修养和交往能力,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道德风尚,是一个人、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的外在呈现。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就有什么样的文明礼仪状态,二者具有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文明礼仪是价值取向的“显”与“现”,而价值取向则是文明礼仪的“核”与“魂”。
文明礼仪是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载体。道德的根本属性是践行,道德修养形成于理想人格,根本目的在于践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魂”有所寄才能落地生根,推进价值观教育的实践需要有为之所寄的鲜活载体。文明礼仪作为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从内容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类别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等;从场域看,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公共场所、社区生活、旅游休闲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是能够把抽象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转换到现实环境、日常生活的实践载体,以礼促德、以礼修德、以礼养德,从而实现践礼成德。
文明礼仪有利于形成价值共识。在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价值多元的趋势愈发明显,凝聚共识的难度不断加大。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要形成“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共识,需要一个被广大民众所共同认知并能够有价值趋同的突破口。而文明礼仪反映的是人的行为规范和人格素质,是高尚人格修养和良好精神品质的自觉外化。虽然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对文明礼仪的认知深度和表现程度有所差异,但其总体认知目标和个体认知目标所指向的核心价值是趋于一致的。以文明礼仪为切入点,容易被最广泛阶层和最广大群体所接受与认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共识。
明确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的价值取向
以“爱”为基。“仁爱”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内涵主要是孝悌、爱众、忠恕、宽厚等。江苏“八礼四仪”把“爱”作为价值取向的“基础”,旨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从小爱祖国、爱家人、爱伙伴、爱自然、爱公物、爱集体、爱生命等,以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和谐”等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以“善”为先。《论语·述而》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类关于“善”的本质、关于“善行”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江苏“八礼四仪”倡导礼让三先、恪守公德、尊重礼俗、平和友善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平等、公正”等目标取向融入其中,将“善言”“善行”具体化、行为化,引导青少年进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境界。
以“诚”为本。《礼记·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诚信”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旨在引导民众铸造“以信立身、以诚处世”的品格,赢得良好发展环境,凝聚国家前行最磅礴的力量。江苏“八礼四仪”中的耐心倾听、有借有还、践行承诺、准时守时等都是“转识为行”的基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礼仪并非形式上的敷衍、铺排,而是“诚于中而形于外”,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真诚言行、自然举止。
以“勤”为根。《左传》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为根本、勤为品质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勤”的最好注解,“勤”是中国人最为推崇的美德。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等等,是古人“勤学”的佳话。“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职业品质,是实现国家“富强”价值目标的个人从业准则,是对“勤”的现代要求。江苏“八礼四仪”将“勤”的要求渗透在具体细节中,勉励未成年人成长成才必须“以勤为径”。
以“俭”为重。《墨子·辞过》云:“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李商隐《咏史》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以警示国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节俭,这也是今人应该遵从的一种美德。江苏“八礼四仪”的重要指向就是培养俭约、朴素、自律之人,其中的餐饮、穿戴之礼就是“节俭”的细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的题中之义。
以“美”为核。“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美的理念、美的实体、美的形态。江苏“八礼四仪”从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中选取具有正面意义和正价值的部分上升为礼仪,使其具有美的形态,并以此来陶冶和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美的形体、美的行为。
营造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的浓厚氛围
在舆论宣传中突出价值取向。在现代信息社会,舆论宣传的力量渗透并作用于未成年人成长和发展的每一阶段,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因此,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必须充分运用舆论宣传,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发挥舆论宣传善点题、善提炼、善挖掘、善引导的功能,将未成年人知礼、习礼、行礼的“日常过程”,展示为价值观培育的“生动”进程,引导礼仪教育去虚形化、生硬化、庸俗化。通过主题报道、言论评论、深度解读等形式,使礼仪教育中的价值理念和取向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更加深刻。
在辅助材料编写制作中突出价值取向。系统化、科学化的辅助材料是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的基础条件,而辅助材料只有紧紧围绕并着力贯穿价值理念,才能具有渗透力和生命力。编写文明礼仪教育辅助材料,要以“爱、善、诚、勤、俭、美”为“纲”,以仪表、餐饮、交往、行走、观赏、游览、待人、仪式八个方面的礼仪要求为“目”,创编制作未成年人喜闻乐见、家长教师欢迎的动画片、童谣、绘本、故事、公益广告、微电影、情景剧、手机客户端游戏等文化产品,形成“有血有肉”的辅助材料体系。
在学校家庭教育中突出价值取向。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培育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三者缺一不可。学校的教育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提出教育目标,具有共性和全面性;家庭是品德与审美素质的启蒙地,教育是从个人角度实施的,具有独立性、特殊性。在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中,学校、家庭都应围绕同一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既发挥各自独特性作用,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
在考评展示中突出价值取向。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柔性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如果没有相关考核制度的跟进,就难以形成真正的成效。要探索建立规范有效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把“立德树人”、“德育优先”理念落到实处。对于学生,要在综合评价体系中加大学生行为习惯表现和道德素质的分值、权重;对于学校,要把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对于教职员工,要把在教学和管理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纳入工作考核,以教职员工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学生以礼养德、践礼成德。□
责任编辑:丁和平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