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人才是“中国力量”的现实体现,必须“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以“人才梦”托起“中国梦”。
○“人才梦”根植于人才意识“越强越好”;“人才梦”体现在人才规模“越大越好”;“人才梦”凸显为人才结构“越优越好”;“人才梦”侧重于人才投入“越多越好”;“人才梦”关键在人才环境“越畅越好”。
○“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总是走在科技创新的前面:创新意向来源于人才,创新资源整合靠人才,创新活动组织依人才,创新成果推广仰人才。
○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良好环境的竞争。我们必须:营造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环境;营造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的环境;营造加强人才载体建设的环境。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使江苏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法治更健全、人民更幸福,必须深化对“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的认识,有效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举措,切实把握“中国梦”的实质就是“人才梦”、“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创新”、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良好环境竞争的内涵,以人才的优先支撑发展的领先,以人才的优势赢得竞争的优势,以人才的高地占领创新的高地。
“中国梦”的实质就是“人才梦”
“中国梦”的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人才正是“中国道路”的开路先锋,必须“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正是“中国精神”的创造主体,必须“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人才正是“中国力量”的现实体现,必须“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以“人才梦”托起“中国梦”。
“人才梦”根植于人才意识“越强越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的强盛,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纵观古今中外,但凡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达、军事强大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地都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封建社会的中国长时期处于世界“领头羊”地位,关键在于有“百家争鸣”的人才,既有管仲、商鞅、房玄龄等为政之才,也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各类创造之才。二战后,美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迅速走到世界前列,主要原因是其推崇“人才至上”、实行“不问国籍用人才”的策略,聚集了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才。因此,实现“人才梦”必须强化人才意识,做到抓经济发展必先抓人才工作、抓要素投入必先抓人才投入、抓“第一资源”必先抓“第一把手”。
“人才梦”体现在人才规模“越大越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的实力。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总是有限的,惟有人力资源才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惟有人才优势才是最需培养、最具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谁掌握了人才竞争这个关键,谁就可永续发展、长盛不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人才开发在农业经济时代呈现“加数效应”,在工业经济时代呈现“倍数效应”,在知识经济时代则呈现“指数效应”。据世界银行专家对世界各国资本存量统计发现,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构成比例为64∶20∶16,显而易见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应当看到,目前我国每千人中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只有0.5人,而发达国家平均是5.1人;具有职业资格认证的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只占技术工人的5%,而发达国家平均是35%。科学家、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数量不足、质量欠佳、结构不优等问题仍然是我国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
“人才梦”凸显为人才结构“越优越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统筹抓好高技能人才、科技教育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宣传文化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国现有研发人员总数360万,居世界第一,但拥有世界一流科学家约100人,占世界一流科学家总数4.1%,而美国占42%。像张瑞敏、马云这样的企业家,像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马斌这样的高技能人才还不多,远远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中国是从13亿人中挑人才,美国是从70亿人中拔尖子。”这话值得我们深思。不能忽视人才“虚胖”现象突出和人才“结构病”严重等问题。在继续扩大人才规模的基础上,应把提高素质和优化结构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的战略重点。
“人才梦”侧重于人才投入“越多越好”。人才投资是效益最优、潜力最大的战略性投资,是人力资本加快积累、战略提升、形成优势的源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研究发现:在1919年到1957年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中49%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我国经济学家的计算结果表明:每增加1亿元人力资本投资,将带来次年近6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而每增加1亿元物质资本投资,仅能带来次年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高达40%,而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仅为20%。因此,通过加大政府人才资金引导强度,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加快形成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尤为迫切。
“人才梦”关键在人才环境“越畅越好”。“良禽择木而栖”。良好的环境是“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最好伯乐。爱因斯坦生前曾满怀深情地说道:“在普林斯顿自由的空气下,在友好国度的新家里,我很快活。”良好的环境要靠创新体制和机制去构建。只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立足实践锻炼培养人才,营造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让人才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才能真正做到解放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
“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创新”
回首200年全球工业化进程,我国与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饱尝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吃尽了处在“微笑曲线”低端的苦头。审视当下,我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但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日益凸显,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依靠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路子不可持续。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新的动力生成和发展模式,在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向中高端水平不断迈进,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科技创新总是走在产业创新的前面。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由于人才的创造发明,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瓦特发明蒸汽机,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实现了由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变;爱迪生等人的一系列电气发明,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技术向电气化和自动化转变;冯·诺依曼等人发明电子计算机,开启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今,以低碳为主要特征、以高技术人才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等正在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突破口。
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总是走在科技创新的前面。美国的数据显示:1972—1996年间(其间两次爆发石油危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为1.38%;因创新而出现的互联网繁荣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1996—2004年间平均劳动生产率迅速升至2.46%;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因创新缺乏,2004—2012年间平均劳动生产率降至1.33%。由此可见实体经济创新的重要性远高于所谓的金融创新,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过度的金融创新很可能就是沙上之建筑、空中之楼阁,最终难逃破灭的命运。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要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创新人才的聚集,应该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体现了党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彰显了当代中国求贤若渴的真挚诚意、广纳英才的博大胸怀。
首先,创新意向来源于人才。创新是基于实践、源于问题、系于想象、成于实验的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过程。创新离不开人才,创新意向则是人才创新实践的前提。居里夫人在实验中发现,物质的放射性与化合情况以及温度、光线无关。由此,她推断放射性不是化学分子的性质而是原子的性质。如果是原子的性质,那么放射性物质就不只是铀一种。后来,她在沥青铀矿中发现了更强的放射物质。于是,她推断这是由一种新的不知名的化学元素产生的,并提前为这种元素取名叫“镭”。四年后,即1898年,居里夫人终于发现了“镭”。实施创新驱动最终需要激发起人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激情,充分发挥人才的想象力和创造智慧。
其次,创新资源整合靠人才。人类社会的创新,不仅仅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有许多创新是来自于对创新资源的整合。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与推动者”。海尔洗衣机为何能享誉全球,关键是通过现有技术的集成创新,实现技术新的组合,生产的洗衣机既有滚筒洗衣机磨损小的特点,又有搅拌洗衣机洗涤均匀的优点,还有波轮洗衣机速度快而又干净的长处。这主要得益于海尔集团工程师吕佩师提出双动力洗衣机的概念,通过减速离合器,在波轮转动的同时带动滚筒转动。海尔“双动力”进行了9次升级,从普通双动力、保健双动力、不用洗衣粉的环保双动力、变频A8双动力到现在最新推出的能让衣服跳舞的仿生双动力。同时,采用了国际领先的PTC蒸汽烘干技术,实现了洗涤、脱水、烘干一次性完成。海尔的成功在于将各种成熟的技术进行整合,创造了洗衣机发展史上的神话。
再次,创新活动组织依人才。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个复杂的社会过程,也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多种创新要素的整合。不仅需要各类人才直接参与,而且更需要优秀人才对创新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管理人才担负着整个创新活动的领导任务,是赋予创新活动以生命力的最关键要素,他们的素质及工作质量,往往直接决定着创新活动的成败。1942年8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实验室主任,他带领各类专家和人才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上建立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os Alamos Laboratory),投入经费20亿美元,参与工作人员10万。由于奥本海默卓有成效的组织领导,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成功地制造了第一颗原子弹,随后在阿拉摩高德沙漠上空引爆,巨型蘑菇状云发出了耀目的光芒。奥本海默领导的巨型团队按时顺利地完成了被杜鲁门盛赞为“一项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有组织的科学奇迹”的壮举。
最后,创新成果推广仰人才。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是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现代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中,不仅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家、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的主导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我国杂交水稻在全球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离不开以袁隆平为核心的科研团队长达30多年持之以恒的推广运用。20世纪80年代的康柏、莲花软件、太阳微系统等电脑公司,90年代后期的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公司以及基金医药等生物科技公司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华为、中兴、阿里巴巴为代表的高科技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地涌现,都受益于风险投资家的支持。随着现代高科技产业创新风险的不断提升,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在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中的主导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良好环境的竞争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实践告诉我们: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良好环境的竞争,否则只能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营造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环境。坚持人才优先开发。克服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急功近利思想,改变人才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牢固树立抓第一要务先抓第一资源、抓第一资源先抓第一把手的理念,通过编制人才规划、制定人才政策、设立人才项目,把人才优先开发落到实处。坚持人才优先投入。科学解决人才投入“愿投、敢投、会投”等问题,加大政府引导投入,强化企业主体投入,鼓励社会参与投入,完善政府资金支持方式,试点“人才投”、“人才贷”。坚持人才优先考核。把人才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提高权重;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作为地方党委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以责任制促落实、出成效;强化绩效观念,定期对人才投入进行专项审计,对重点人才工程进行绩效评估;落实好省市县三级人才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制度,善用数据说话,提升人才考核准确性、科学性。
营造加快人才制度创新的环境。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强化业绩取向,提高有效发明专利、成果转化等指标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对从境外引进的优秀高层次人才,不受资历限制,直接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创新人才项目评价机制,采用客观数据评审遴选、跟踪评估人才项目。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支持科技人员兼职。引导人才向发展一线流动,积极支持一批社会精英人物和科技拔尖人才,走出“书斋”、“大院”,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施展抱负。大力实施“苏北人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流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既要用事业激励,又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让人才“名利双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激励,用好人才,使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认真研究股权期权激励办法,让人才在自己专利产业化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股权收益、期权确定、在资本市场上变现,增加合法收入,甚至实现“一朝致富”。
营造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的环境。强化招才引智。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全球大规模招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不断放大“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催生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对接国家“千人计划”,大力实施“双创计划”,注重引才质量和效益。集成人才、产业、项目资源,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团队。以世界200强名校博士为重点,加大青年人才引进力度,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引才必须突出需求导向,优化结构,提高人才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不搞形象工程、不搞盲目攀比。培育领军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既需要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更需要顶天立地的领军人才。大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断提升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接国家“万人计划”,大力实施333工程、科技企业家工程,带动全省实施高层次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人才工程。完善上下联动、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支万人规模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合作。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引进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我省企业走出去获得境外技术,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用好全球智力。选派科技镇长团、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推动校地校企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挂职。推行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项目为纽带、人才为支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营造推进人才载体建设的环境。完善工作载体建设。以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等为主体,建设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等人才创业载体;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建设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机构等人才创新载体。减少行政干扰、避免求全责备、切忌急功近利,对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完善社会载体建设。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完善人才荣誉制度,大力表彰奖励优秀人才。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让各类人才活力竞相迸发,才智充分涌流。完善生活载体建设。推进人才服务业发展,加大政府购买人才服务力度,提升人才服务社会化水平。建立人才服务卡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社保、医疗、交通、住房、出入境等综合服务。□
主讲嘉宾:胡金波,管理学博士,教授,现为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政协常委,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出版著作2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责任编辑:汤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