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发展优质高等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2014-12-05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杨 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创业、促进劳动力转型、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愈来愈重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46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会议召开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7月,江苏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以高水平职业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视和导向,社会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

职业教育占据“半壁江山”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已占据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半壁江山”。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又具备职业教育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建设的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逐步成为教育体系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组成力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占到了高等教育的一半。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上看,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35月,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66所,占普通高校的60%;从招生人数看,2013年高职高专招生人数达314.7万人,占当年全国招生总人数的45%。江苏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83所,年招生20余万人,在校生近70万人,高职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位居全国第一,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均占到了高等教育的一半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专业覆盖面不断扩充,目前已有700多个专业,涵盖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大部分领域。高职教育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思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出了大量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新型工业化、两化融合、劳动力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积极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无疑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

国家骨干院校的实践探索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之一。60年来,学院努力保持行业办学的优良传统,立足于职业教育,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为社会输送了6万余名人才。学院立足南京、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紧扣信息产业链“制造”、“软件”、“服务”三大环节,结合江苏“两化融合”的需求,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力争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是适应技术进步要求,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学院先后建成了江苏省3G增值业务研发与测试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无线网络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12个科技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技术培训、技能鉴定、应用研发、技术咨询和服务。近三年完成企业横向项目174项,申请专利57项,授权12项。

二是适应生产方式变革,协同发展资源。学院成立了由经信委、栖霞区政府、相关行业组织和典型企业等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汇聚多方力量为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推动校企“资源协同”,逐步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20149月,学院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南信昆山学院”,试点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昆山学院成立基于政、校、企的“五个合作”,即合作搭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招生,对接产业需求;合作培养,提高人才质量;合作就业,提升就业满意度;合作发展,共同稳定员工队伍。由此推动地方产业与高校办学的有效对接,促成政、企、校、生四方共赢。

三是适应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2年成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为师生创业示范、职业培训、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载体,全面建成后将作为学院现有公共技术服务的枢纽平台,实现技术服务资源无界整合。在社会培训方面,先后建成了“江苏省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江苏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咨询与实用人才培训平台”、“江苏省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等8个培训平台。近三年完成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10288人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先后为100多家企业提供了信息化解决方案或部署了信息化应用系统,为江苏省13个市、50个产业集聚区窗口提供了服务。

高职院校应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理念须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由于传统的学历观念长期存在,在高等教育经历了长时间的精英教育之后,人力资源的学历产能已经饱和甚至过剩。而与之矛盾的是,对“技术资本”有着强烈需求的从事技术技能岗位的职业,反而不容易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因而形成了一方面产能过剩、一方面人才难觅的局面。因此,科学的职业理念应该是平等对待一切职业,凡自食其力者都应得到尊重和认可。同时,在任何岗位都应推崇“体面工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劳动者能端正就业观念,淡化岗位的区别,凭诚实的劳动求得生存与发展。职校学生也应摒弃落后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以校企合作助推教学实践。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依托政府、行业,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人员、设备、资金、理念、文化等深入的合作和交流,实现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员工培训等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形成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院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成效。校企合作正逐渐成为院校与市场接轨的直接抓手,成为院校发展的强大驱动器,成为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水平的有力保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的目标任务。高职院校应更加注重以校企合作助推教学实践,以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使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技术技能服务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保证院校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

联手支援实现均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受到区域经济水平、教育发展历史、教育资源配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形成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农村和城镇的差异等多种发展不均衡情况。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加速发展,应大力倡导并实施联手支援、兼顾均衡的发展战略,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共同发展。首先,要突出帮扶、支援的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形成的各类不均衡状况,部分可以通过支援的形式加以解决。东部教育发展较快区域,可通过人员交流、对口帮扶、设备支援等形式,帮助欠发达地区进步发展。其次,要发挥多种渠道的建设力量。政府的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是根本保障,要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发挥政府的保基本、促公平作用。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参与动力,寻求多渠道办学模式和合作方式,针对不同区域的现状和特点,创新办学形式,集多方力量推动高职教育建设发展。再次,要通盘考虑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就业环境、产业需求、劳动保障等各方面因素直接相关,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种措施应多管齐下,加大对贫困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抓好就业市场和劳动保障的完善。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 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