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教育事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造成全省教育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特别是占据苏北教育版图大半壁江山的义务教育更是滞后于我省发达地区水准。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苏北义务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教育的现代化。因此,面对中央新要求、百姓新期待和时代新召唤,我们迫切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持将“人的现代化”作为苏北义务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苏北义务教育“升级版”。
苏北义务教育现代化难在何处?
难点一:学校行政化导致校长专业性不强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但苏北目前最缺的就是爱教育、懂教育、会管理的好校长。大多数县区都将副科级及以上(少数人口较少的市辖区甚至将股级及以上)级别的校长调配权归属组织部门,校长大多数都是被行政任命的“官员”。这既不利于校长职业的专门化,又会造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人权与事权相脱离,甚至会因教育局的业务科室与基层学校在行政级别上出现“倒挂”而加大管理难度。
难点二:多因素导致师资“量少质不高”
“量少”不仅体现在边远农村学校普遍缺师资,而且体现在许多城乡中小学缺乏音体美和科学等学科的师资,再加上教师年龄严重老化,以致于不少学校无法“开齐、开足”新课改课程。“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师能不足。原因既有近年来师范生质量相对较低而前些年外流到苏南等发达地区的教师综合素质相对更高,也有各县区下半年安排招聘导致优秀人才被三、四月份就招聘的地区提前招聘了,还有按一般事业单位要求组织教师招聘导致招聘来的教师会考试却不会教书等。
难点三:有效激励不足让教师队伍“一潭死水”
首先,在绩效工资方面。教师普遍认为绩效工资实施后,纵向看大多数人收入都提高了,但横向比往往会低于当地公务员、医生和高校教师。而且他们还普遍认为既然是绩效“工资”,那就不能拿“我”的“工资”去发“你”的所谓“绩效”。其次,职称方面。我们调研的近3000名城乡教师,60%反映现在评聘合一后,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岗位甚至出现倒挂情况,导致评聘分开时积压的大量已评未聘教师和尚未被评上的年轻教师都颇有怨言。而职称终身制又造成不少教师就是被聘上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没有明显提高。再次,人事管理制度方面。苏政发【2014】56号文已提出健全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但基层对明显不能胜任工作的教师如何转岗和退出还缺乏有效探索。
难点四:财政实际支出状况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均不理想
苏北各中小学因上一轮基本现代化创建而累积了大量债务,巨额债务给参与创建的校长们和局长们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开支也给目前仅能保工资和保运转的部分县区财政带来了较大压力。于是,不少县区就通过“做账”的方式来“落实”“三增长一提高”的法定要求,实际上根本没有达到。如何既解决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又不至于造成苏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颇具挑战性。此外,苏北许多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成效尚不理想。为了追求分数,有的学校甚至中午都在上课。这与中高考的指挥棒、教育局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相关领导的教育政绩观以及整个社会的人才观等都有关。
如何解决苏北义务教育现代化四大难点?
对策一:试行校长职业化发展制度,解决专业性不强问题
探索校长职业化发展制度,设法让校长由“铁饭碗”变为“瓷器活”,只有拥有“金刚钻”的人才才能来“揽活”,同时给校长相应的“钻石”待遇。可借鉴上海和山东潍坊等市去行政化的经验。为减少“阵痛”,一方面可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来逐步推行;另一方面,还需设计出比行政级别更有吸引力的东西。可试行校长职级制,通过制定任期目标,采取与职级制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如远超现状的较高年薪)和任期制度(如酌情延长退休年龄)予以保障。建议省教育厅借助专家力量,共同研究制定校长任职标准和条件,由各地教育局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原则,每年暑假对校长进行综合测评,调整少数不称职的校长,以“缺一补一”的办法重新选聘校长。同时,校长的选拔和调配等管理权限均归口于教育部门,其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以逐步建立起专业、高效的校长队伍动态管理机制。
对策二:多管齐下,保障师资“量多质高”
建议我省在苏北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制度,采取务实措施吸引苏北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并做好与相关部门接收师范毕业生的衔接工作,确保其毕业后直接入编,定向分配至苏北义务教育学校从教,解决教师队伍源头活水不足问题。建议苏北五市一方面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编制进行认真清理,腾出编制后建立健全教师有序补充机制;一方面抓好落实苏政发【2014】56号文精神,统一将招聘时间提前到每年三月底前,并且通过采取面试、上课等环节来解决“会考不会教”的问题。各接受校与被聘教师统一签订聘任合同,形成劳动契约关系的教师聘用制度;按需做好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工作。充分整合师资,严格落实省编办、教育厅和财政厅颁发的2002年113号文要求,由各县区教育部门在实际教师总数和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各校具体需求进行人员调配。
对策三:综合施策,让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充满活力
完善绩效工资管理。鉴于当前实际,建议我省借鉴国家对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政策,设立苏北义务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提高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的补贴等。此外,还可为苏北各县区引进、培训好校长和好教师以及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提供资金。完善职称评聘管理。建议我省抢抓本轮国家职称制度改革良机,建立职称动态管理机制,打破一聘定终身的不合理格局。一手抓定期测试,对已评上和聘上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定期测试,合格的继续保留职称和岗位,不合格的及时退出或降级,既利于教师不断成长又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一手抓灵活管理,对目前已评待聘人员逐年额外增加岗位来逐渐消化,以防急刹车带来的士气严重低落问题。完善人事管理。可借鉴成都市青羊区的成熟做法,由省教育厅会同专家共同制定我省教师考评细则,要求苏北各地每年组织一次考核,对经考核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开展培训,学校半年内暂不安排工作;培训后由学校重新选聘。对师德师风存在严重问题的教师,该辞退的辞退,绝不手软。借鉴香港促使公务员终身廉洁的激励措施,探索建立教师终身从教的激励机制,可给予其精神和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真正使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对策四:多方联动,护航和领航义务教育现代化
以必要的财政支出保障苏北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议我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统筹力度。一方面,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定要求纳入我省对苏北各市的科学发展目标考核并占较高分值,或明确规定对义务教育投入达不到法定要求,特别是对未建立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且在投入上弄虚作假的地方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另一方面,在科学测算苏北各县区政府实际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建立由省级政府统一规划、省及省以下政府按比例分担、财权事权相统一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不因县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影响义务教育保障能力的强弱。以有效的素质教育领航苏北义务教育现代化。一方面,在各级各类招考中,特别是在最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公务员考试中严禁学历歧视,切实营造更重能力而非学历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让相关领导、教育界人士、家长和媒体等各司其职,携手支持素质教育,通过“人的现代化”来领航苏北义务教育现代化。□
(作者系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