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先行契机 创建淮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

发布时间:2014-12-05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陈震宁    

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改革部署,是有效预防重大污染、协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我省徐州、淮安、盐城、扬州四市所处的淮河流域重点地区,境内水网密布,湖泊、湿地、河流众多,又属南水北调东线、淮河入江入海重要通道,既是我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也是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地区之一。经过流域沿线有关市联手积极申报争取,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日前联合下发通知,明确我省淮河流域重点地区创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对于全面实施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规划,对于探索如何从流域层面正确处理推进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先行示范更好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把握这一重大机遇,充分利用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条件,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内生动力,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建成特色鲜明、水准一流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为我国区域联动防治污染、协同建设生态文明的标杆与典范。

优化三大格局,定位主体功能科学发展

一是优化产业发展格局。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最根本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发展步伐。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着力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取向,着力打造沿海农业带、渠北农业区和江淮农业区,形成“一带两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区内食品医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汽车船舶、钢铁冶金、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层次水平,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沿江、沿海、沿运河、沿丝绸之路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不断提升服务经济比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培育发展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加快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动低碳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优化城镇空间格局。进一步完善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连淮扬镇、徐宿淮盐等铁路通道,实施京杭运河和京沪高速改造扩能工程,推进淮河入海水道航道、盐河出海通道规划建设,不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为区内各城市间协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提供必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注重保障生态开敞空间,协调利用江海河湖岸线,加强水体山体保护,统筹特色资源开发,走出一条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是优化生态安全格局。严格执行《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制定具体可行办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一级管控区严禁一切形式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严禁影响其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确保示范区内生态红线区域全部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受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加快实施生态恢复与修复等相关工程,重点打造以生态红线区为主的“八大生态斑块”和以关键河道为主的“两横两纵水生态廊道”,即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三大水生态斑块,徐州铜山圣人窝森林自然保护区、淮安盱眙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和盐城大丰林海、盐城海滨、扬州西郊省级森林公园五大山林生态斑块,淮河入海水道、黄河故道两条横向水生态廊道,京杭大运河、盐城海岸带两条纵向水生态廊道,形成多道安全绿色屏障,构成生态安全格局。

落实三大举措,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一是综合防治环境污染。以解决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为重点,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实行联防联控,力促污染物减排由总量控制向环境综合治理和全面改善转变。重点抓好水污染防治,严控入河入湖入海排污总量,加强洪泽湖、高邮湖等大中型湖泊的保护与治理,有效预防其富营养化;加强跨界河流达标治理,大力推进淮河流域暨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和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建设“清水廊道”,确保跨省界断面水质达标;实施饮用水源地及其保护区、备用水源地的综合整治,确保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达标。突出抓好大气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大气复合型污染检测和防治体系,实施PM2.5协同控制,加快车用燃油品质升级,全面落实秸秆禁烧,力争成为全省空气质量最优良区域之一。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建立严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

二是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全面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各项要求,严控煤炭消费新增总量。着力推进沿海液化天然气基地及苏北主干输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一批海上、内陆风电场,积极推广应用分布式能源,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严格落实项目能评、环评、用地预审、水资源论证和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等制度,提高资源环境准入门槛,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合理控制水产等养殖规模,加强畜禽养殖清洁生产、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三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全面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用水,加快节水改造,重点推动农业高效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进一步强化年度用地计划管理,确保示范区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并注重存量用地盘活,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推动盐城沿海低效盐田复垦利用、滩涂科学围垦、徐州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多措并举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力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探索“区域统筹、收用结合、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秸秆综合利用可行路径。

构建三大机制,打牢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一是形成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淮河流域重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六部委的领导以及省级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委、林业等相关部门的业务指导下,依托省苏北办组织实施,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各市创建工作,分解目标任务,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徐州、淮安、盐城、扬州四市政府则负责具体创建工作,应分别建立主要领导总负责的组织领导机制,承担主体责任,统筹推进示范区创建的各类重要事项。具体工作中,参照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防治大气污染的联动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探索建立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控制单元,建立可能造成跨界环境影响的重大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建设评价会商机制,完善以流动源等为重点区域的协同监管机制,健全以跨界污染为重点的联合执法和应急响应机制,切实强化区域联动协作,全面打造流域环境综合管理模式。

二是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立足于整个淮河流域区域层面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制定生态补偿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明确界定补偿的对象、范围、形式和标准,按照“双向补偿”原则,推动地区间建立公平公正、权责一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具体操作层面,可采取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优强产业、实行协议补偿等多种方式方法,形成资金补偿、技术援助、智力支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力促补偿合理到位。

三是强化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率先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要以落实考评责任为基础,合理制定示范区创建的指标体系和目标值,定期自查目标完成情况,及时总结做法经验并及时予以推广,确保创建目标的高质量完成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典范。

(作者系省发改委主任、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金 雯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