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一个偶然的机会
1983年6月,我从党政机关“归队”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做研究工作。刚刚“归队”,个人的研究方向漫无目标,只是大致确定了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在学术研究的十字路口,把“终身”许诺给南京大屠杀研究的神圣事业。这年秋,南京市政府鉴于日本少数右翼势力不断否定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国际局势,又收到大量群众来信呼吁为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同胞建立纪念馆、纪念碑,便组织了“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筹备小组,在驻宁各高校、科研、文博单位,广招人才,参与其事。历史所负责人沈嘉荣派我去参加编史工作。刚好主持筹备小组工作的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允然先生,是30年前我在扬州中学读初中时的教导主任,是我的恩师。张副秘书长素有爱惜人才的美德,加之师生之谊,故在修史过程中,放手交给我任务,悉心指点。在1987年出版的我国首部研究南京大屠杀专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中,我不仅承担了较多的撰写任务,而且还改写了其他部分章节。从此,我与南京大屠杀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从1957年秋离开家乡扬州到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开始,一直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南京,在这里,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也决心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来报效南京一方水土和南京人民。
自参加编写《史稿》开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图书馆等单位,便成了我工作的主要场所。我的妻子李德英,利用工休假日等一切可以调剂的时间,陪伴我一起抄录与搜集资料。有时,为了争取时间、节省开支,两人吃一口馒头,喝一口开水,以此权作午餐。我们的工作,不仅紧张劳累,而且心情沉重。那血泪的诉说,惨痛的场景,常使我们不忍卒读,热泪盈眶。
《史稿》的出版,奠定了我国对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基础,在国内外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是,它毕竟只是一项巨大、系统工程的开端,篇幅也只有17万字。为了将这项浩大的工程深入进行下去,我从1991年开始,主持了国家项目《南京大屠杀》课题,经项目团队全体专家的6年努力,终在南京大屠杀发生60周年之际,以50余万字的篇幅,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数十种报刊予以推介、评论。先后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被译成日文出版。我个人也因此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实证:关注埋尸统计
国际上对南京大屠杀问题的争论,最根本的一个问题,便是遇难者的人数。日本少数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也是在遇难人数问题上大作文章。我国官方及学术界主流对于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人数,均界定并表述为30万人以上。作出这种认定,其最早的根据是中国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1947年3月对战犯谷寿夫的判决书。《判决书》中认定,在南京大屠杀中,“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十九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十五万余具。被害总数达三十万人以上。”
中国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认定,当然是在大量搜集罪证、认真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的,但是,它毕竟没有列出一份30万人遇难的详尽统计表。如将当年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定的各起集体屠杀的人数相加,也只是整个南京大屠杀中屠杀规模较大的那一部分的总和,但面广量大的分散、零星屠杀中,遇难者的人数则很难求证。
我在研究中发现:有死人,总有尸体;有尸体,就需要掩埋和处理。而在掩埋和处理尸体的过程中,又必然要涉及人力、时间、经费、工具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就会自然地形成一批档案和口碑资料。这些资料,正是我们实证30万人遇难的宝贵线索与素材。于是,我便将主要精力移向埋尸资料方面。我正是通过这样锲而不舍地点数尸体,使这项实证研究逐渐接近历史的原貌。
上世纪90年代,我将埋尸研究锁定为: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崇善堂、红十字会、同善堂四家慈善机构,上新河、城南、回民三支市民掩埋队,第一、下关两个伪区政府收尸的架构与模式。上述单位总共收埋了22.4万余具尸体。进入21世纪后,随着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研究的深入,大量新鲜资料公布,我个人又进一步从历史档案中进行挖掘查找,终于又发现红十字会八卦洲分会、代葬局、顺安善堂、明德慈善堂四家慈善机构,北家边、双和村、仙鹤门、南通路四支市民掩埋队,第二、第三、第四三个伪区公所以及伪政权卫生机构等也进行了收埋尸体的工作。这些新发现的单位和机构共埋尸3万余具。这样,迄今为止,我所搜集的埋尸统计,在扣除少数相互交叉、重复统计的数字后,总数已达24.6万余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大量涌现的日军军方文献和官兵日记、回忆证实,日军曾动用部队“成千上万”地掩埋遇难者的尸体或抛尸入江、焚尸灭迹。
新近,我又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发现了一份“二一〇一——1058”号卷宗,名为“督办南京市政公署卫生处筹办掩埋尸体计划书”。该“计划书”竟于公认埋尸已经结束的1938年5月提出,全市还有“暴露之尸体约五万余具”,等待收埋。若是说能够成立,则又将重新改写现今对遇难人数的实证。
我的研究表明,当年中国军事法庭对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认定是有充分依据的。事实终将击破谎言。
纪念:国际交流与民族诉求
由于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事件日益关注,而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又正是南京大屠杀,因此我曾多次到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去高校作学术讲座。在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中,全世界各地华人、欧美社会、日本人民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高度关注,对和平的强烈诉求,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1996年12月,我应邀去美国旧金山参加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会议组织者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南京祭”活动。100余名炎黄子孙与中外来宾,在万里之外,遥祭59年前惨遭日军屠杀的30万南京同胞的亡灵。与会者均身穿黑色或深色服装,胸前佩戴统一置办的蓝丝带,丝带上印着黑色的“南京祭”三字。会场设有祭坛,祭坛两旁立着白色蜡烛,正前方祭着香火。主祭者中华总会馆的李建安先生与三位陪祭者向死难者上香,全体肃立、致默哀。在凄美的小提琴声中,诗人杨华莎诵读了用诗歌写成的长篇祭文。随着低沉的安息号声,数十只黑白两色气球缓缓升空。祭祀礼完毕后,人们三五成群地向30万亡灵上香致意。海外的祭祀礼,庄严隆重,震撼心灵,表达了千万炎黄子孙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永恒的缅怀。
199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发生60周年纪念日。我应邀赴日本东京出席南京大屠杀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参加祭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提灯游行。这天晚上,出席研讨会的200多名中日与会者,手提白色灯笼,上书“南京大屠杀6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追悼”等字样。游行的人群中,以日本朋友为主,他们中有教授、职员、家庭主妇,也有一部分中国侨民和留学生。游行者不断振臂高呼:“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我们不要再进行战争!”这样的游行,这样的口号,出现在当年挑起侵华战争,并一手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国度里,实在令人遐想和感动。这说明,时代不同了,侵略战争与践踏人性的屠杀暴行,遭到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的唾弃。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都深深地同情当年中国人民的遭遇,期盼南京大屠杀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每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中外人士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重视,及对遇难者的深切怀念之情,都使我深深感到,南京大屠杀已经远不是南京一个城市和中国一个国家的事件,而是一个国际性的、牵涉到全人类命运的重大事件。而当时我国每年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祭奠的规模和级别,仍停留在南京市与江苏省这样的层面上。这样的祭奠,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巨大国际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对重大灾难死难者祭奠的通行做法是不相称的。现在,我国人大已决定将12月13日设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决定,十分必要,完全符合全国人民和世界炎黄子孙的心愿。这是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有重大国际影响事件的恰当方式。这是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有效举措。中国人民将通过这一庄严、隆重的国家级公祭,告慰在南京大屠杀和一切日军暴行中的死难者,永志不忘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悲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世界各国的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是一国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设立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战争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
波兰、德国:将1月27日设为公祭日
1945年1月27日,苏联军队解放了最大的纳粹死亡集中营波兰奥斯维辛,二战期间,在这里有110万人遭纳粹屠杀。
波兰每年1月27日会举行活动纪念奥斯维辛解放。2005年1月27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有时任德国总统等44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集中营幸存者等数千人参加。
德国1995年通过法律设定1月27日为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今年1月27日,总统府、总理府、各部委及下属各机构均降半旗,德国联邦议院为遭纳粹屠杀的死难者举行追悼会,德国总统高克和总理默克尔均出席纪念仪式。
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5月8日,德苏签订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书,二战欧洲战场战事结束。
前苏联将德国投降翌日5月9日定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天是俄罗斯的法定假日。每年这一天,莫斯科都要举行盛大集会和阅兵式。国家领导人前往红场的无名烈士墓前敬献花圈,进行哀悼。同时在这一天庆祝的国家还有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等。
美国:珍珠港事件纪念日
1941年12月7日,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遭日本袭击,致约2300多名美军官兵丧生。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讲话,称12月7日为“国耻日”,对日宣战。
2011年,珍珠港事件70周年当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12月7日为“国家珍珠港荣军纪念日”,以此提醒民众勿忘国耻,纪念死伤将士。纪念活动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隆重举行,美国政府、军方和退伍军人组织代表以及普通民众约3000人出席活动。纪念日当天娱乐场所全部关闭。以后,美国官方每年都在这一天举行悼念仪式。
以色列:大屠杀纪念日
600万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惨遭纳粹屠杀。1951年以色列首次举行大屠杀纪念日活动,该纪念日在1959年正式通过立法确定,日期在每年犹太历尼桑月27日(4月7日至5月7日之间),以悼念被屠杀的犹太人,纪念勇敢抵抗纳粹屠杀的犹太英雄。
当天,全国默哀以向死者哀悼,全国降半旗,所有电视台和电台节目都报道相关纪念活动。
新加坡:全面防卫日
新加坡于1967年2月15日竖立“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并将每年的2月15日设立为“全面防卫日”,以纪念日占期间死难的同胞。并提醒新加坡年轻一代牢记日本统治时期的悲惨日子,让他们了解自由与和平的可贵及全面防卫的重要性。每年2月15日,官方纪念活动在“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前举行。新加坡政府、警察部队、宗教团体、中华总商会、死难者家属代表等参加悼念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