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新进展、五年实现大突破”,这是2011年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对实施“八项工程”提出的目标要求。3年多来,从实施之初的风生水起到而今的硕果累累、活力迸发,书写了一份份厚重实在的答卷,成为推动江苏“两个率先”的强劲引擎,正在托起江苏发展由大到强的坚实脊梁。一串串鲜活数据的变化轨迹,一个个发展亮点的精彩呈现,诠释着“八项工程”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彰显出江苏发展的新业绩。
【“数”说之一·转型升级工程】
综合发展实力在新常态下跃上新台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2010、2011、2013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分别突破5万元、6万元和7万元,2013年达74607元,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比2010年增加21767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12047美元。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孕育新突破。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比2010年增加4.1个百分点,预计2014年达46%以上;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2.1%。需求结构改善,经济增长初步呈现以消费拉动为主的格局。201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0.4%,消费需求占GDP比重45%,分别比2010年提高1.9个和3.4个百分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区域统筹更加协调。2013年,全省城镇人口5090万人,比2010年增加322.4万人;城镇化率64.1%,提高3.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7个百分点,预计2014年城镇化率超过65%。

图1 2010—2013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及比重
【“数”说之二·科技创新工程】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科教与人才强省基础战略,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全国“五连冠”。2013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57.5%,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发展实力和水平显著上升。201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43%,已接近创新型国家平均水平,比2010年提高0.36个百分点。人才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95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1239.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86.1%,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6.5%。科技产出质量不断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保持全国第一。2013年与2010年相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9.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8.5%,提高5.5个百分点。

图2 2010—2013年全省研发经费及占GDP比重
【“数”说之三·农业现代化工程】
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粮食连年增产,201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3423万吨、亩产425.7公斤,比2010年提高187.9万吨和17.4公斤。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推动农民合作社提升质量和层次,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达39.6%,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占比69.7%,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79.1%。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张,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不断强化,农业经营水平和发展质量提高。2013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达2.5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稳步上升。2013年,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田水利现代水平分别达55.4%、78%和73.5%。
【“数”说之四·文化建设工程】
近年来,全省文化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扩大内需、推动就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2013年,全省拥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95047 家,从业人员193万人、营业收入11113亿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501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二;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7%,比2010年提升1.7个百分点。文化凝聚引领作用增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步入快车道。2013年,全省主流媒体实现营业收入414亿元,占传媒产业总量的46.4%;增加值241.9亿元,占传媒产业净增额的71.5%。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率先在全国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13年全省人均拥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面积0.14和2.59平方米,分别比2010年提高0.05平方米和0.72平方米;居民综合阅读率达82.2%,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镇人口比例达12.1%。

图3 2010—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数”说之五·民生幸福工程】
以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六大体系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惠民效应持续显现。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98元,分别比2010年提高9594元和4480元,年均增长12.4%和14.3%,城乡收入差距是全国较小的省份之一;城镇登记失业率3.03%,比2010年下降0.13个百分点;城乡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6.9%和97%,失业保险覆盖率为97.9%,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78.5%,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覆盖率83.9%,总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4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14人,分别比2010年提高13.2张和0.5人;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镇村公共交通开通率分别达22.2%和49.8%。

图4 2010—2013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及差距
【“数”说之六·社会治理创新工程】
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深化平安江苏建设,全省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和法制建设满意度位居全国前列。创新社会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载体、路径和方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好地凝聚社会共治合力,98%以上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达到平安建设标准。加强社会矛盾化解、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公共安全、网络社会服务管理等体系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延伸管理,进一步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能力,2013年全省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96.4%,比2010年提高6.5个百分点。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社区组织架构,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社区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加强,2013年全省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合格率75%,农村和谐社区建设合格率65.4%,分别比2010年提高26个和30.4个百分点。

图5 2010—2013年全省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合格率
【“数”说之七·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扎实推进污染减排、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努力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连续超额完成国家要求的目标,全省单位GDP能耗由2010年的0.734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3年的0.546吨标煤/万元,累计降低25.6%,预计2014年有望超额完成下降3.6%的年度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中,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达到2015年目标值,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超过序时进度。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2013年全省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比例达56.3%。绿地工程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取得成效,2013年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达66.2%,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林木覆盖率为35.9%和21.9%。全省累计建成35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占全国总数40%,位居第一;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1个、国家园林城市22个、国家卫生城市7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图6 2010—2013年全省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比例
【“数”说之八·党建工作创新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以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重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013年,全省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参加培训达标率和领导干部参加“三解三促”活动比重均达100%;“双强”型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比重为99.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为78.4%,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统计局)
责任编辑:戈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