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重大决策部署对我省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2014年以来,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全省各地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深化拓展农业现代化工程,努力实现“三个确保、三个加快、三个提升”,即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十项富民行动、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持续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坚持现代农业的“本”,以改革创新之力推进“米袋子”、“菜篮子”保供提质增效。把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始终绷紧粮食这根弦,围绕“供需平衡、口粮自给”总目标,突出“一稳、二扩、三提高”,即稳定面积,扩大旱改水、机插秧面积,提高质量、效益、规模,深入推进“亩产吨粮县”创建,推动粮食平衡增产,种好“江苏责任田”、打好“江苏粮”,全省10年增产190多亿斤、粮食自给率104%。推进“菜篮子”产品稳定增长,加快实施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和畜牧水产提档升级行动计划,推进蔬菜生产设施升级优化,稳步提高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全省建成永久性蔬菜基地108万亩,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55%。严把农产品质量“产、管”两道关,生产上突出标准化,鼓励发展“三品一标”安全优质农产品,管理上加大执法与监管力度,健全乡镇监管员、村级协管员和企业内检员为主体的基层监管网络,近年来全省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强化转型升级的“基”,以改革创新之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把物质技术装备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支撑,以科技驱动、装备支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强化现代种业发展,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品种管理方式、行业管理方式、市场监管方式和财政支种方式,推进品种推广规范化、品种退出制度化和市场监管常态化,全省拥有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3家,育成超级稻品种17个,占全国的近1/6,国家级畜禽新品种11个,总量居全国第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推进农业“三新”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和现代农业人才工程,培育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60个,“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每年培育农业科技核心示范户1万个、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强化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比重46.5%。推广农业新机具,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78%。推进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上的应用,农业信息化覆盖率52.7%。
把握规模经营的“度”,以改革创新之力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生活力,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培育选择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职业农民适度集中成为家庭农场,推动合作社提升发展质量层次、增强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利益。全省规模经营户3.4万家,经农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超过1.9万家,1.66万个合作社列入政府优先扶持名录,国家级龙头企业总数全国第二。把握好规模经营的度,坚持土地产出最大化、农业效益最大化和农民收入最大化,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根据省情农情,重点发展100-300亩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推进经营方式多元创新,省财政每年投入土地流转补贴资金1亿元,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土地集中型和统一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全省涌现出常熟“田娘农场”、睢宁“农田托管”、射阳“联耕联种”、昆山农地入股等农业经营模式。
紧盯广大农民的“盼”,以改革创新之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在稳住增收基本面的同时,突出低收入农户群体增收,突出就业创业增收,突出释放改革红利增收。支持低收入农户发展高效农业,既看“平均数”、更重视“最低数”,把经济薄弱地区和低收入群体作为支农项目实施重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扶持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项目扶持分享机制,全省农村411万低收入人口已有160多万脱贫致富。鼓励扶持农民创业就业,总结推广沭阳农民创业、睢宁沙集电子商务、昆山家庭农场等经验,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建设农民创业服务平台,对农民创业给予资金补助,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农民创业。依靠改革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积极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变农民为“股民”,有效保护和扩大农民财产权益,让农民群众分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全省村均集体收入超过150万元。
保住持续发展的“根”,以改革创新之力推动资源永续利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路子。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开展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试点、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开展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全省大中型规模畜禽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83.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5%。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推动道路硬化、河道清淤和垃圾污水处理,推进植树造林、森林抚育与绿色村庄建设,营建绿色农村宜居环境,全省林木覆盖率21.9%,2/3的自然村完成环境整治,农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整村发展、集群发展,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生产文明、生活美好、人文和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全省休闲观光农业年综合收入超过180亿元。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关键时期。在新的起点上,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为统领,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进一步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措施,有针对性地抓重点、攻难点,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是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加快构建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是更加注重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一般农户集约化生产、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三是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生态农业建设力度,严格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业废弃物利用、种养业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让各种农业资源休养生息、永续利用,以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更加注重农业现代化均衡推进。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典型引路,培育示范载体,从政策、项目、资金等多角度入手,创新举措,加大扶持力度,主攻重点片区,主攻薄弱环节,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整体均衡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许 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