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长筑基 为梦想助力

发布时间:2015-03-24     稿件来源:《群众•江苏援疆(克州)专刊》     作者:邹清虎    

  常州党政代表团在乌恰县考察对口援疆工作 

  19个七年级孩子在校领导和援疆教师的簇拥下,露出灿烂的微笑。当相机镜头定格的一瞬间,我的心释然了,如释重负的感觉真的很好。一个月了,始终在为一件事牵肠挂肚,那就是以首次颁发爱心筑基奖学金为中心的系列活动。 

  爱心筑基奖学金的成立     

  到乌恰援教后,看到很多学生虽然贫穷但有着很强的上进心,虽然言谈举止间反映的行为习惯亟待改进,眼神中却流露着对知识的渴望。闲暇间在跟援友聊到学校的学生状况时,有人提议悄悄地资助贫困学生,随即得到大家的响应。常州援疆教师一起行动,于是有了第一笔资金。由于资金有限,经过商量,决定就奖励刚进校的七年级优秀学生和取得明显进步的学生,激励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为初中学习和今后发展打好基础。大家一起给爱心捐助资金起了一个富有深意的名字“爱心筑基奖学金”。 

  我们将爱心筑基奖学金的相关内容做了一张简单的募捐海报,发到了各自的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令人振奋的是,在发出的第一时间,就有热心人士参与进来。他们在第一时间响应了我们的募捐倡议,拿出了自己的一份份爱心捐款。新闸中学高红校长是第一个汇款过来的,她捐了2000元。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常州市二十四中学七年级(10)班的同学们,他们将自己的零用钱省下来,为爱心筑基奖学金捐款3157元,这是目前收到的最多的一笔捐款。     

  高大上的双语荣誉证书     

  期中考试过后,经过班主任的推荐,获奖学生确定下来。首批获得爱心筑基奖学金的学生一共19个,其中2个汉族,1个维吾尔族,其余的都是柯尔克孜族。 

  大家提议在发放奖学金的同时,给学生发一张荣誉证书。 

  为了节约开支,我们从网上淘到了看上去还算比较有质感的荣誉证书。但拿到之后,觉得照着现成的模板打出的证书似乎缺点什么,总是觉得不理想。在打出一张张并不满意的样稿后,突然有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在证书里加入一点少数民族的特色,于是想在证书上同时加入一行柯尔克孜文字。 

  找到了学校资深的汉语和柯尔克孜语互译的专家,说明来意后,他欣然接受了我的请求。由于没有翻译过如此专业的语句,专家花了好长时间,经过反复琢磨、推敲,终于给了我一串像蝌蚪一样的字母符号。 

  如获至宝的我重新回到电脑前,准备将柯语的文字排进荣誉证书的模板。可是,因为电脑里没有相应的文字软件,屏幕上出现了一串乱码。琢磨了半天,似乎也没什么进展,又去请柯族老师帮我在电脑上安装相应的软件。柯语在电脑上正常显示后,我又花了很长时间才将汉语和柯语协调地排在一起。 

  看到花了将近半天时间才设计好的双语荣誉证书,虽然眼睛都花了,但还是觉得很值得,想到孩子们拿到如此富有创意的、高大上的荣誉证书时的表情,不禁自我陶醉起来。  

  光荣榜展板是激励,更是引导     

  一个班一个获奖学生,一个人代表一个班级。这样的宣传和影响力度显然不是最佳的,应该让每一个获奖同学都成为广大同学学习的榜样,让更多的学生在刚进入初中就能在榜样的激励下,天天进步,越来越好,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力宣传,将获奖学生的事迹陈列展示出来,为获奖学生做个展板。 

  首先组织获奖学生拍照。学生可以随意挑选喜欢的校园景点为拍照背景。在拍照的时候,我尽量抓拍学生绽放笑容的美好瞬间,同时建议少数民族的学生穿上民族服装。经过半天的努力,19张照片终于出炉了。 

  接着要为学生编撰先进事迹,根据少数民族班主任初拟的学生评语,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整理出学生的先进事迹,为每一位学生写了个性化的事迹介绍。 

  原本计划将做好的展板贴在七年级教学楼门厅的墙上,最终还是决定把展板放在操场边的一个玻璃橱窗里。那一天,温度特别低,还刮着大风。我们面对已经锈死的橱窗后盖,在寒风中折腾了将近半个小时,才终于将展板放好。手几乎冻僵了,身上也冷得几乎没有了热气,回到办公室用热水焐了很长时间,手才慢慢恢复知觉。但站在窗口看到有学生围在橱窗周围的时候,我们身上的寒冷顿时减少了很多。后来每次走来走去,看到橱窗前总是聚集着许多学生在观看,我们觉得自己做的这一切,对获奖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无声的激励;对其他学生来说,也会产生积极的引导。     

  让学生成为幸福的主角     

  我们把最终的颁奖仪式定为颁奖盛典。既然是盛典,总要给孩子们一点耳目一新的感觉和难以忘怀的印象。为获奖学生制作一段视频,作为颁奖盛典的一个环节,让获奖孩子体会一下上电视当明星的感觉,给他们每个人拍一段获奖感言的视频。 

  请所有的获奖学生发表获奖感言,时间很难掌控;选几个代表发言,不管谁落选都是很遗憾的事情。斟酌再三,最终决定还是给每个获奖者拍一段30秒钟左右的视频。考虑到播放的效果,我先要求他们写成发言稿,然后对发言稿逐字修改,再找他们一个个交流,纠正语音,强调停顿和顿挫。 

  星期六,校园里相对比较安静。获奖学生开始录制获奖感言,出一点状况就得重新再来,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视频的后期制作也让我费尽周折,视频格式的转换、剪辑点的选择、加入字幕、配背景音乐、制作片头片尾……由于电脑和软件的问题,捣腾了将近两天,弄出了好几个样本,才终于完成了一个相对满意的影片。 

  正式颁奖的那天,获奖的孩子们从班主任手中接过荣誉证书的时候,他们笑了;从援疆教师手中接过奖学金的时候,他们笑得更甜了;看到以自己为主角的视频在大屏幕上播放的时候,其他学生笑了,他们却哭了。我知道,此时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此刻的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作者系常州市对口支援新疆乌恰县前方工作组援疆教师) 

  责任编辑:刘 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