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与群众实践纵横谈(一)

发布时间:2015-01-05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双传学 刘德海 朱维宁 李廉水    

编者按:20141227日,省社科联、群众杂志社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召开“深化改革与群众实践研讨会”。会上,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群众杂志社、南信大、省信息中心等领导同志和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太仓市、泰兴市黄桥镇、红豆集团等6家群众工作实践基地的负责同志先后发言。现择要刊出发言要点,以飨读者。

 

在群众实践中挖掘深层改革的动力

 

双传学

 

201412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希望江苏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省委召开了十二届九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群众杂志社选择在这一时机举办这次活动,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都很重大。

深刻领会“四个全面”,坚定领导改革的核心力量。总书记在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吹响了治国理政的“集结号”,标志着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治国理政总体构架更加完整成熟。“四个全面”是一场攻坚战。我们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和群众实践的关系,就是要研究怎样把群众路线教育中好的做法经验固定下来,形成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常态机制;研究如何提升新形势下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确保“四个全面”破冰攻坚、行稳致远。

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挖掘推动改革的深层动力。总书记希望江苏通过更大力度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纵观江苏改革发展历程,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从园区经济遍地开花到转型升级的创新探索,我们在经济发展上所经历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是群众智慧和力量的结晶,都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带领群众接续奋斗的结果。把经济发展抓好,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党中央对江苏的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场硬仗。如何做好推进结构优化升级的“加法”和“减法”?如何利用好江苏“科教大省”的优势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机遇,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如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最大限度调动民力,更大程度汇集民智,深入研究如何把群众的创业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出来,在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中寻找江苏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聚焦民生建设新目标,充分体现改革的目标旨归。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搞改革、谋发展,最终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百姓富”就是要使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省委一直强调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日子越过越好。“百姓富”的目标,每一个都是沉甸甸的,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好。我们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围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等现实问题,不断拿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成果,为提高民生质量提供务实管用的决策建议,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系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

 

 

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变化

 

刘德海

 

群众工作方法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提出的,历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虽然时代背景、发展阶段在变,但我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方向原则一直没有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无论是党自身,还是群众自身,还是党与群众的关系,都具有许多新特征,党的群众工作面临新常态,需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很好地把握。

从群众和群众工作的角度讲,第一,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更加多样。在革命战争年代、计划经济年代,群众的概念是明确的,群众的界限是清楚的,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等,就是工农商学兵。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工作的对象更加多样。中国社科院2001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社会存在着十大阶层。从目前看,中国社会已经不止十个阶层,同一个阶层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人,社会地位和收入差距很大。因此,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要弄清楚谁是群众,群众在哪里。第二,党的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代,所有制关系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群众构成多样化,群众工作的内容更加多样,特别是需要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范围、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进行协调,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重要改革举措加以解决。第三,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三种社会形态叠加的现象,有的地方是农业社会,有的地方是在工业社会,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三种社会形态与其所产生的社会思维叠加在一起,群众工作所面对的社会思维更加复杂。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特别是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各类信息往往良莠不齐、真假难辨,都使得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舆论环境更加复杂。

从党和党群互动的方式看,第一,党员干部的代际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代党员干部都有其自身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时代的党员干部,价值判断体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新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加剧,原有的社会基层组织已经无法发挥全部作用,农村、城市社区的基层党组织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部分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迫切需要加强。第三,党群互动方式发生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党与人民群众的互动方式单一,往往是封闭和刚性的,以单向度和行政化为主;而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群互动关系是开放、弹性的,呈现出利益导向、多元互动的趋势,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难度在加大。

从人民群众和党的关系角度看,第一,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认同发生了变化。当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已经从情感认同逐渐向法理认同、利益认同转变。第二,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诉求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发展,群众观念也在不断进步和变化。当前,老百姓不但有着物质方面的诉求,而且有着更多的社会诉求,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比以前大有增强。第三,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评判要求更高。在计划经济年代,群众评价一个好干部,往往就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开放度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评判标准更高,对党员干部的专业背景、国际视野、领导能力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要求更高。

(作者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把《群众》办在群众实践中

 

朱维宁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古今中外各国发展史反复证明的一条真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对改革发展的参与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切。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发展,正成为当下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和发展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和依靠力量,充分调动和凝聚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不仅关系到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更关系到改革的成效甚至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提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得到人民群众普遍赞同,为江苏把脉指向,作了最新定位。《群众》杂志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好、宣传好,把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解读好、贯彻好,把杂志办在群众的心坎里,办在群众的实践中。

为全面深化改革鼓与呼。我们的改革“为了谁,依靠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鲜明地阐述了这样的理念:改革只有一个指向,为人民而改革。人民既是我国改革的推动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人民与改革组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与人民利益相吻合的改革,始终会受到人民的欢迎;缺乏人民利益驱动的改革,终究会被人民所抛弃。因此,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确立“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取向,将“富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优先选项,构建全体人民福利最大化的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在新形势下,《群众》杂志只有坚持党刊姓党、好读管用,不断策划精品文章、品牌栏目,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作用和各地好的做法和成功探索,关注群众心声,表达百姓意愿,才能彰显党刊的导向、教育作用。

贴近群众宣传江苏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执政党进一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切实举措,必将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党刊的生命力就在实践当中,就在人民群众当中。离基层群众越近,离真理也就越近。因此,要深入群众,倾听他们有什么期盼;要深入基层,了解广大群众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有哪些探索和创举。通过党刊展示基层的风貌,弘扬不懈努力的精神,宣传群众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成功做法,抒发江苏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迈步从头越,谱写新篇章”的豪情壮志。

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宣传质量。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攻坚战,这对我们是一次重大考验。因此,党刊在如何总结好、宣传好广大群众在深化改革中的实践成果方面也面临创新的问题。从2014年第二期开始,本刊开辟群众路线征文专栏,重点对全省各行各业一些好的群众工作方法进行宣传,把《群众》杂志作为全省群众工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毫无疑问,在媒体融合、时代潮涌的今天,如果墨守成规地仅仅依靠传统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宣传,吸引力和影响力必将和我们的主观愿望渐行渐远。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手段,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把《群众》办在群众实践中,运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广大群众所能接受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来充实丰富传统手段和工作方法,才能提升党刊的宣传效果,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汇聚民心民力,最大程度地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最大程度地传播建设新江苏的正能量。

(作者系群众杂志社总编辑、江苏省党的群众工作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发挥党委核心作用 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李廉水

 

南信大是江苏首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近年来充分发挥党委主心骨、发动机、领头人作用,讲政治、抓大事,谋发展、定目标、做决策,“建设一流特色重点大学”,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发挥党委“主心骨”作用,明确发展定位。树发展理念。党委根据学校现实发展状况,确立了建设“一流特色重点大学”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一两三四”的发展理念,即“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发展方针,“面向中国气象事业、面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方向,“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的发展思路,“依靠气象事业、依靠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依靠广大海内外校友、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发展路径。定学科格局。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和全球视野,学校确定了人才队伍建设规模和质量要求:具有竞争优势的大气学科追求“国际一流”,必须汇聚世界一流人才;具有比较优势的信息学科和环境工程学科瞄准“国内一流”,打造服务气象行业的特色工科;具有后发优势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积极“国内争先”,努力服务气象事业和江苏发展。立做事规矩。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落实“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项“先咨询、后决策”、“先立法、后做事”,不断优化决策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行党务、政务和校务公开,成为全省党务公开示范点高校,在校领导班子历年考核中,群众满意率均超过95%

发挥党委“发动机”作用,科学选人用人。筑巢引凤,广揽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四三工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向,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通过实施给舞台、给条件、给经费的“三给政策”,双院长、双系主任、双导师的“三双制度”,定团队、定岗位、定职责的“三定原则”,非全时引进、全球顶尖高校设立博士基金、建立海外教师培养基地的“三外工程”,有效推进师资队伍“博士化、国际化、精英化”。改良水土,留住用好。明确提出“水土不服、改良水土”的理念,专门成立“高层次专家联络办公室”,提供“一站式”精细服务,重点负责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服务协调和政策规定建议修改工作。科学选人,阳光用人。探索“五荐三比四公开”的干部选拔模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2014年,实施了中层干部第二次集中换届工作,处级干部交流任职比例进一步提升。通过换届交流,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的干部比例明显提升,年轻干部比例大幅提升,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梯次配备,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了干部队伍基础。

发挥党委“领头人”作用,加强示范引领。带头加强学习。学校党委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载体,着力在理论武装、开放视野、整合资源、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形成了“四学习四提高”特色,带动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开阔新思路,提升领导班子成员水平,提升服务师生能力,学校被遴选为“江苏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典型高校”。带头改进作风。学校党委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等系列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的20条措施。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执行规定、改进作风、廉洁自律、勤俭办事,公务接待活动和经费大幅减少,2013年荣获“全省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称号。带头调查研究。坚持实施校领导“集中调研月”制度,深入学院和部门,围绕学校发展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重大问题,与干部、教师、职工进行个别谈话和集体研讨,在调研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集思广益、明确思路。201412月,学校开展了第二次校领导 “集中调研月”活动,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管理、深化改革等内容开展集中调研。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冷 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