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县委书记提出“四有”标准时指出:首要的一条就是心中有党、对党忠诚。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也是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
忠诚是中华文化自古至今一以贯之的精神价值精髓。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强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左传·昭公元年》也指出:“临患不忘国,忠也”。在千百年的历史上,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总有一批忠诚于民族的英雄挺身而出,或抛家别亲,终身守边御敌;或征战沙场,为国捐躯;或排险除害,保护苍生。他们“身死为国殇”的情怀,铸成了中华儿女的忠诚之魂,忠诚之魄,忠诚之美!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忠诚一直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是政治品格崇高的展现。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就规定,党员必须“愿忠实为本党服务”。肩负着这样的义务,从革命年代的夏明翰、江姐、刘胡兰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焦裕禄,他们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奉献出一颗赤诚的忠心,谱写了对党的事业和中国人民无比忠诚的华章。当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坚持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不仅回答了时代和人民对我们党的殷殷期待,也为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面对全面深入改革的新要求,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蓝图,面对实现中国梦的新愿景,面对国际复杂局势的新挑战,我们所有的党员干部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和对党的绝对忠诚,一心一意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成为高度信念自觉和纪律自觉的整体,释放出最宝贵、最宏伟、最巨大的政治资源能量,顺利完成国家、民族、人民赋予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光荣使命。
忠诚于党,要讲“绝对”二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绝对忠诚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对党忠诚必须百分之百,哪怕有百分之一的折扣,也容易成为信仰滑坡的第一颗石子,非常危险。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需要好好地反省自问:自己对党的忠诚是否真正做到了“绝对”,有没有任何的含糊和折扣?今天讲绝对忠诚与战争年代不一样,今天对党员干部绝对忠诚度的最大考验不是“枪弹”而是“糖弹”,不是生与死、血与火,而是名与利、得与失。绝对忠诚不是高调表态,要体现在工作岗位上、内心选择中,见诸行动则最具有说服力。为此,我们要学习党的理论“铸忠诚”,践行使命“砺忠诚”,坚守党性、纪律、规矩“捍忠诚”,把绝对忠诚当作终身的考验,让绝对忠诚的本色更纯粹、更耀眼、更恒久!□
(作者系中共兴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兴化市文联主席)
责任编辑:夏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