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一座浸润厚重历史的江南古城,在时光中流淌了3000多年,静静地散发着吴语的芳香;常州,一座崇尚开拓创新的现代都市,在产城融合的创新实践中不断刷新,演绎出雄姿初展、生机勃勃的大美景象。常州的产城融合,最早源于国务院“苏南规划”中的一段表述:“在常州推动建设西太湖科技城,重点发展先进碳材料、科技金融和高端商务服务,成为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区。”省委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意见,随后进一步明确常州承担产城融合改革试点试验的重任。常州能成为全省唯一的产城融合试点,是省委、省政府基于对常州实力、优势的慎重考量作出的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常州深入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大胆探索、先行试点、敢想敢干,迎难而上,努力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精心谋篇:赋予产城融合新内涵
产、城相伴而生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世界上曾出现许多由特定产业带动形成的城市,如煤城、钢城、石油城、汽车城等,这种模式可视为产城融合的滥觞,但与后者不能简单混淆。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产、城脱节的现象时有所见,有的产业园区缺乏基本生活配套,难以形成生活社区;有的新城局限于地产开发,缺乏产业、人气支撑;而老城区人稠地狭,大都染上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发展新产业步履维艰。产城融合发展,正是为反思和破解这些问题应运而生的全新理念。
产城融合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正在常州徐徐展开。改革开放之初,常州是饮誉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曾掀起过“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与其他城市一道成为“苏南模式”发源地;近些年,常州大力开创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推动“科技长征”,科教城等创新园区发展如火如荼,这些无不处处体现了常州人的精神和风骨:敢为天下先,事事争一流。但在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格局中,常州也面临着标兵渐远和追兵将至的逼人态势。产城融合,不仅被常州视为提速发展、奋力赶超的重大战略机遇,而且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和生动的表达——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以产业为基础驱动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为载体拓展产业空间、发展产业经济,通过产城融合发展充分满足人的发展需求,达到人、产、城三者之间和谐共进,积极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产城融合的“产”,是转型升级之产。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动力。常州人所理解的“产”,是指就业吸纳能力强、附加值水平高、具有较高资源配置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也就是“常州智造”和“常州服务”。近年来,常州先后出台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百”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建链、强链、补链”的要求,狠抓十大产业链建设,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西太湖科技产业园、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中德创新园等一批新兴产业载体初具规模,其中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已经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甚至全球第一。
产城融合之“城”,是宜居宜业之城。宜居宜业,既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又是产城融合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常州追求“宜居”之“城”。以城市品质化精致化为方向,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精品化要求,使常州成为空间结构协调、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市民安居乐业的幸福之城。另一方面,常州追求“宜业”之“城”。不仅让产业活力强劲,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且确保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当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的“城”,还应当是体现城乡一体发展要求的“城”。
产城融合关键在“融合”。“融合”不是产业与城市简单的组合,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形成“1+1>2”的效应。在实践中,坚持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城市功能的完善是为了人们更便利的生活,产业层次的提升是为了人民更为富足的生活,归根到底都是让人民群众拥有强烈的幸福感、获得感。同时,以吸引高端人才为着力点。高端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要素。常州突出以高端产业集聚高端人才,以高品质的城市吸纳高端人才,以高端人才提升产业层次和城市品质,从而实现高端产业和高品质城市的深度融合。
精准破题:寻求产城融合新突破
产城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产业布局等方方面面。产城融合的精准破题,重在选准突破口、抓住关键点。
突出以人为核心。人是产城融合的最大变量。产城融合必须突出以人为核心这个灵魂,着眼于人,以人催生产业升级和城镇嬗变,以产业促进人口集聚和城镇转型,以城市满足人的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常州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投入大量资源提升公共服务,尤其针对大量产业工人集聚产生的“吃、住、行、教、卫、娱”等需求,加大倾斜力度,住房保障覆盖新从业人员和困难家庭,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吸纳“新市民”子女就读,免费开放的绿地公园遍布城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充分满足各类人群的就业创业需求、公共服务需求、富裕文明需求、幸福生活需求,增强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突出规划引领。在快速发展的光环下,现有发展模式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通过产城融合有效解决工业化快于城镇化、城镇化快于工业化等带来的问题,科学规划是前提。常州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空间资源,打破各领域、各板块、各条线的界限,着力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文明规划的平衡衔接、有效融合,加快形成“多规合一”的一套图、一盘棋,使常州发展建设始终处于一个动态成长、健康可控的平衡状态。具体来说,常州规划了“一纵三横”的总体空间布局:“一纵”即南北发展带,向北跨江联动苏中、苏北,向南辐射浙北、皖南;“三横”即沿江(长江)、沿湖(滆湖、长荡湖)、宁杭发展轴,这为常州的跨越发展开辟出腾挪转身的空间。
突出分层推进。产城融合的基础不同、形态多样,绝非只有一条道路可走、一种模式可循。常州推进产城融合注重强化分层分类引导,根据全市及各板块生产生活实际需要,按照市级中心、副中心、区县中心、重点城镇及社区等级层次合理配置服务功能,设计出推进产城融合的几种路径:中心城区加快更新转变,提升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度保留都市工业,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改善提升人居环境;新城新区加强功能复合,加快配置集生产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功能,在引导产业集聚集群特色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就业吸纳能力和人口集聚水平,使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区县中心及重点城镇加速提升拓展,加快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生产生活服务便利化程度,增强对当地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突出产业升级。推进产城融合,产业兴旺是基础。面对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常州提出了新的产业发展思路:“三位一体”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十大方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集聚化、高端化、特色化、服务化发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优势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适应互联网经济的新浪潮,用好“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加强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建立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示范区。通过产业发展集聚人口,创造财富;通过产业升级优化人口结构,引导服务需求;通过产业集聚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融合水平。
突出功能优化。城乡是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载体。产城融合,既要以产业发展为城乡功能优化提供经济支撑,更要以城乡功能优化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载体和环境。常州坚持按照功能区分,统筹都市工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社会事业、居住及生态分布。在产城空间配置上,构建高效、集约、均衡、永续的开发模式,强化主体功能区导向,科学划定功能分区,明确开发导向,创新开发方式,推进经济、人口、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均衡分布,使经济布局更加集约,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老城区适当疏解核心区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改善提升人居环境;新城区则改变单一的生产型、居住型、商务型发展模式,向功能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变。
突出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推进产城融合的强大动力。常州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引擎”作用,加强统筹谋划、综合集成,努力在人口服务、产业升级、城乡发展、生态建设、金融服务、土地利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突破,有效激发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加快产城融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主要是:构建人口自由流动与有效集聚机制,强化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创新财税金融服务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严格生态保护制度,健全空间管理体制。这些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城乡发展“化蛹成蝶”。
精彩故事:打造产城融合新亮点
常州开展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一直致力探索出差别化、多样化的产城融合具体路径,生机盎然的常州新貌已然呈现在你我眼前。
老城改造:“退二进三”凸显创意。常州的老城区改造突出产业“退二进三”,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等。其中,以青果巷改造和运河五号街区建设最具代表性。
青果巷是常州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华所在。常州在对青果巷的保护与改造中,坚持保护与继承、演绎与发展并举。首先,恢复茶楼、说书场,以运河人家为卖点、以古典休闲为特色、以运河复兴为使命,提升街区形象。接着,逐步修缮街区中的保留民居,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最后,对居民生活及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将青果巷打造成为极具古典文化特色的旅游商业区,将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电视剧《青果巷》在央视的热播,更让青果巷成为家喻户晓的“常州名片”。
运河五号街区是常州市构建“运河历史文化产业带”的重要节点,串联原有的老厂、老街、老巷,提炼“创意、记忆、工艺”内涵,围绕“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的三大主题,倾力打造一个类似北京798的艺术街区,吸引各类设计创意人才、企业来落户创业。如今,一个集旅游、文化、休闲、居住于一体的体验式城市综合体悄然问世,纷至沓来的旅游者在这里流连忘返。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业态,见证了运河边的这片厂房70多年的兴衰变迁,也迎来了它今天的华丽转身。此外,以“古运河畔老工厂、常州文化新码头”为标识,致力打造中国首座以“纺织文化”为主题的常州中华纺织博览园也正在加速蝶变中。
记者点赞:随着城市功能加速演变,城市周边强势崛起,老城区普遍面临着诸如发展空间狭窄、产业承载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常州老城改造成功的秘诀在于:在让老城更宜居的基础上,立足自身优势,全面盘点与评估本土文化资源,放手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让老城区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更加科学。
新区建设:功能配套宜业宜居。新区建设,尤其是开发区建设,如何在集聚产业的同时提升就业吸纳能力和人口集聚水平,使新区不再上演“空城计”?常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避免产和城的人为分离,让新城成为宜业的乐园和宜居的家园。
钟楼新城建设是常州践行人、产、城一体发展的缩影。按照“先规划再建城,先建功能再开发,先做环境再开发,先拆迁再拍卖”的思路,以“生态、科技、高产”为方向,因地制宜地对六大功能区进行科学规划。依托省级钟楼经济开发区,以童子河为界,河西以发展都市科技工业为主,河东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逐步形成与城市功能、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空间分布格局,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传统的重污染行业在新城内已不见踪影,以雨润、龙湖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以华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欣欣向荣,集聚了央企12家、高新技术企业94家、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8名,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创成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区,并成为全国2000多个省级开发区中首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也就是这个新区,公园绿地星罗棋布,医院、学校、超市、住宅等配套设施布局到位,城市优质服务功能完善,支撑了高端产业的发展,形成居职平衡的城市空间。
如果说常州城区是一只腾飞的雄鹰,一南一北两个新城区则是它坚强的两翼。武进区在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同时,以淹城、嬉戏谷为代表的旅游度假产业加速隆起,新天地公园等“城市会客厅”成为亮丽名片,一个以旅游休闲、生态居住、高等职教、高新技术为主要功能、以现代都市风貌为特征的南部新城区已经闪耀在世人面前。“高新区是产业发展的高新区,科技创新的高新区,也是城市建设的高新区。”这是常州高新区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北区建立之初,主要侧重于产业聚集。随着奥体中心、大剧院、高铁北站、高架路、万达商圈以及一批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建成,不仅让新北区成为新能源、创意、旅游等新兴产业聚集区,也成为常州人口流入最多的现代化新城区。同时,西太湖新城、新龙国际商务城、凤凰新城、常州科教城等的建设,也都在加快推进。
记者点赞:让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齐头并进,是新城区建设要把握好的课题。这需要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总体发展战略,以产业为引领,以城市为载体,以人为根本,实现产、城、人的深度互动,这样才能留住产业、聚拢人气,留住人才、发展产业。
小城镇发展:发掘优势彰显特色。以农村为主体的城镇也有自己的产城融合问题。要促进市区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注重发掘自身的生态、产业、文化等优势,从产城融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特色小城镇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拓展小城镇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产城融合,小城镇是重点、难点。孟河镇地处常州高新区边缘,以前被称作常州的“西伯利亚”。近年来,它依托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基础,以“镇改市”为发展方向,在做强现有特色汽车产业基础上,探索实施小城市层面负面清单管理和环境容量管理机制,提升产业能级,实现“工业发展高端化”;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社会事业和建设类工程,实现“城区功能现代化”;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孟河老镇区—小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观光带,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同时,注重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和开发小黄山旅游,呈现出具有孟河品牌特色的乡村旅游景观。金坛的薛埠、溧阳的南渡、武进的雪堰等重点中心镇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或以农业开发为抓手,或以乡村旅游为特色,或以现代工贸为主导,也都走出了“产镇融合”的小城镇差异化发展之路。
记者点赞:小城镇发展不能照搬大中城市的产城融合模式,靠近中心城市的可以充分发挥同城效应接受辐射,远离中心城市的则要立足自身基础,依托自己的特色产业,建好中心镇,推进“富”“优”“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同于以往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割裂,产城融合旨在实现家门口的就业,满足人们“就地城镇化”的愿望。
精美升华:提升产城融合新境界
常州产城融合综合改革正坚实起步,并积累了一些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但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还需完善机制、精细雕琢、砥砺前行。
人口、产业、空间深度耦合。实现人口资源、产业资源、空间资源有效配置、相互支撑,才能形成人、产、城的深度耦合。人口素质再提升。产城融合核心在人,不能忽视人口素质的提升。既要从海内外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又要夯实教育根基,培养大批人才。在规划中,特别要注意围绕人口素质提升科学配置优质教育文化资源。产业结构再优化。产城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对产业的选择与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坚持创新驱动,形成规模化集聚化效应;现代服务业要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民生性服务业,突出文化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的特殊功能,满足现代人群的多样需求。空间布局更科学。应在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科学划定功能分区,规划好产业发展空间和人口活动空间,构建起产业复合、规模适当、职居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让城乡居民能在不同的空间单元中就近、舒适地生活、就业、居住、休闲。
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推进产城融合,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而且要激发市场和社会中蕴藏的潜力和活力,形成多方参与、合力推进的良好格局。政府引导力。政府应履行好自己应当承担的职责,不能缺位、错位。在产业规划上,力求科学合理,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南针”和“校准器”;在政策制定中,增强引领性、含金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大投资力度,为产业、城市和民生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在公共服务上,更好地为企业、为市民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市场驱动力。通过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完善市场体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释放市场活力,打开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搭好公平竞争平台,促进城乡要素自由合理流动。推广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方式,调动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的积极性。社会支撑力。注意发挥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作用。在城市规划中,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多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好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在城市治理中,鼓励共同参与,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绿色的生产生活环境。
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产城融合不仅要加快产业转型、加速城乡一体,更要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科学合理配置,形成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的模式。实现生产与生活互动,关键在于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既要利于生产又要方便生活,让乐业和宜居统一起来。不同的产业形态集聚不同的人群,要构建适合产业形态和人群特征的功能布局。例如,把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街区建设结合起来,营造能够产生创意的小环境;在高端产业集聚区开设高端休闲场所,满足科技人才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形成生产生活与生态良性互动,要求“产”应当是绿色产业,要推进转型升级,狠抓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城”应当是生态城市,要推进生态绿城建设,补充生态环境容量,让市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绿色化发展。
“未来已来”,常州人的前瞻意识让我们震撼。行稳致远,常州正负重奋进、砥砺前行,致力于将改革试点任务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率先形成产、城、人高度融合的发达经济体,率先获得和积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的产城融合发展”的改革经验,自觉肩负起为全省乃至全国产城融合发展探路的使命。常州人坚定而自豪地说,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担当!□
(调研组成员:朱维宁、李克海、杭邦华、苏胜利、许筠、张宁、赵扬波)
责任编辑:苏胜利

“精彩常州”更多内容请关注群众网“精彩常州”板块,网址:http://www.qunzh.com。《群众》杂志微博、微信、APP,求是网,《常州日报》,《常州晚报》,常州网,中吴网等将联袂推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