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立志
当代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社会关系的影响力和复杂性空前提高。在复杂的社会竞争条件下,诚信作为社会资本要素具有了很强的“资本”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要素。
一、诚信与社会资本的兴起
《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一般说来,“诚”表现为诚挚、诚恳、真诚等的内省自觉,故古人有“诚者自成也”的说法;“信”表现为重言诺、守信用、讲信义等的行为自觉。虽然“诚”与“信”各有侧重,但“诚信”的总体涵义是诚实守信,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言行一致、言而有信。
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传统的资本理论遇到了挑战,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加上现代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物质资本的稀缺性被知识、技术、信息所替代。“里昂惕夫之谜”,道出了资本——产出比率的长期变动问题,说明了除了物质资本、虚拟资本之外,还有其它资本形式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成为新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力的源泉。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企业开始普遍遇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包括企业伦理问题、社会环境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物质资本、虚拟资本甚至人力资本理论都无法解释。要解释这些现象,必须引入一种新的资本形态——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包括社会网络、社会参与和社会信任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研究社会资本公认的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诚信是其共通的核心因素。
二、诚信是社会资本建构的基础
社会网络、社会参与和社会信任都需要人际关系建构,维持关系网络的核心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其基础是诚信。
诚信在社会资本中具有不可或缺性。诚信是组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注重从交往活动入手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认为劳动生产和人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人的本性在于社会性,而社会又总是与人们相互承诺的责任和义务息息相关,以诚信为纽带维护人们之间的关系。虽然人之诚信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人之交往在于诚,世之安宁要靠信,诚信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的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要素广泛地存在于整个社会关系之中,遍布于社会的每个角落,存在于所有群体、个体的一切精神交往、物质往来的过程及其关系之中,并发挥着作用。
同时,诚信对社会资本的维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诚信存在的基础是一种利益相托关系,绝非一时冲动而形成的。它要经过经济主体间反复的猜疑、试探、观察、验证,继而经过相信、信赖、信托和诚信等多个阶段才可以形成。诚信—旦形成就必然会带有明显的稳定性,不经历相当多的非诚信事实的反复作用,一般不会缺失。但是一种诚信系统被破坏后,要想恢复和重建,则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当一个社会可以通过欺诈轻易获得财富,社会就会缺乏创造财富的动力,社会财富必然会减少;当一个社会充满道德风险时,人们对未来缺乏稳定的预期,则必然采取短期行为,扭曲资源的配置,造成社会总福利的下降和损失。
因此,社会资本理论从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入手,嵌入了关系网络下的社会人、道德人的属性,当诚信这种社会资本要素与特有的技能和财力结合起来时,就会成为一种持续的社会关系,人们可以信任并借助这种关系实现相互交换和各自利益。
三、诚信作为社会资本要素的增殖价值
诚信作为社会资本要素需要投入,并期望获得回报。然而社会现实中出现的许多非诚信事实,让诚信成为稀缺的资本要素。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对违背市场竞争规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然而呼唤诚信,弘扬诚信,就要承认诚信作为社会资本的经济价值,看到诚信的用途,懂得诚信的功能,珍惜诚信的社会经济价值。
推动社会网络资本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经济交往更多的是以社会网络来满足的,网络关系中的资源流动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将其抛开显然是脱离现实的。社会网络不但可以为人提供一些经济资源,还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支持,如感情支持、财政支持、伙伴关系等。这些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会网络的最初动力,而不是经济上的或者说单纯是出于经济利益上的考虑,只是一旦这种社会网络建立后,它对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发生重大影响,网络建立的目标可能不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但最终可能有利于经济目标的实现,变成一个影响个人、企业、国家经济行为以及经济运行的一个自由因素。不但一系列的重要经济资源通过社会网络的渠道流向了个人和经济单位,而且推动社会网络资本化,并形成一种经济体系。在交通通讯通达、人员广泛流动的今天,社会交往已超越了空间的限制,这时经济秩序的维持必须依赖相互间的诚信,确保契约严守。在社会网络环境里如果没有诚信这一社会资本要素,社会本身、企业等组织都将瓦解。
诚信程度和信任范围是打开“囚徒困境”的钥匙。诚信本身蕴含的增殖价值表现为人的信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它可以为拥有这种信任的企业或个人等市场经济主体带来经济收益。透过诚信程度,可以对其的信用状况、信用能力等进行市场评价,如经济主体的履约记录、信用等级、信誉的形成过程等这些客观结果,从而成为能否获得别人信任和多大范围信任的重要指标,从而决定经济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和社会资本的增殖价值。“囚徒困境”模型中的纳什均衡:即每个人“自私”的结果并不一定能“自利”,恶性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因为不同时间、空间位置上的存量不同,各经济主体拥有的资源量都存在着客观差异性,这就使其经济行动都受到种种不同的制约,这时社会的诚信程度和信任范围就成为打开“囚徒困境”的钥匙。若双方有着较高的诚信程度和广泛的信任范围,互不选择背叛和欺骗,而进行诚信合作,将会取得既利己又利他的双赢,使合作各方取长补短,共享资源,共同受益,从而增强整体实力,提高经济绩效。从诚实合作的集体主义行为入手,把体现个人主义的利己动机与体现集体主义的利他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各方对彼此间交易具有稳定可信的预期,各方凭诚信推动经济交易持续、顺畅运行。
诚信互惠的社会风气能促进经济效率提高。诚信互惠的社会环境可以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迅速扩大公共知识库,反过来又有助于提高人均知识存量。有人在研究社会资本对硅谷的贡献时发现,硅谷的成功在于技术创新及其商业化,技术创新的基础来自于人们之间通过互相交流而产生的思想碰撞。硅谷形成了一个覆盖整个地区的技术交流网络,这正是硅谷的特色,同时也是硅谷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东西。同时诚信互惠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把时间和精力投入生产性活动。亚当·斯密虽然对“无形之手”的作用大加赞赏,但他也深知诚实有信的道德对人们追逐私利的活动约束,为此他专门撰写了《道德情操论》一书来说明伦理道德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告诉我们,没有诚信合作意愿的组织甚至比单个生产者的效率更低。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企业的规章守则虽然可以限制人们的破坏性行为,但是却不能像伦理道德那样从心灵深处真正调动起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增长的是高质量的劳动投入而非无效的劳动力数量。诚信互惠社会风气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保守性,是观念性社会资本的升华和积淀。□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该文为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BKS010)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许 筠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