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良性互动

发布时间:2014-05-26     作者:吴 权 阮君华    

 

作者:吴 权 阮君华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增长。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述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良好的生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自然生产力

广义而言,生产力一般包括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两个方面,其中,自然生产力是自然界生产能够满足人类物质财富需要的能力,如大自然昼夜不息地促使万物生长,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动植物和氧气等。科学家们计算认为,全球陆地自然生产力约为650680亿吨碳/年,海洋自然生产力约为440500亿吨碳/年;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的自然生产力分别为0.13亿吨碳/年、0.46亿吨碳/年、4.2亿吨碳/年和1.9亿吨碳/年左右,可见大自然具有多么神奇的伟力。社会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财富的能力,如人类通过对食物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食品加工、钢铁冶炼、汽车生产和发送电力等等,来满足有关日常需求。长期以来,由于受观念的束缚和思维的局限,人们往往高度关注如何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沉浸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喜悦之中,而忽视甚至无视自然生产力的存在,导致经济发展的过程变为对自然生产能力破坏的过程,不断损害生态环境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威胁当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自然生产力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生态环境越是良好,自然生产力就越强,反之,生态环境越是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就越下降。森林、海洋、耕地以及湿地等,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辛勤的耕耘中,就十分注意遵循这种天道法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仅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而且道出了草原葱郁茂盛是草原人民取之不尽的财富的真谛。而今,我国一些地方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和煤田开采,导致草原生态出现沙漠化倾向,草原自然生产能力严重退化,一句“风吹草低见沙梁”,道尽了人们心中无穷的悲凉和遗憾。同样,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渔场由于受近海污染和过度捕捞影响,海洋渔业资源大幅衰减,著名的几大渔讯均逐渐消失,我国近海海洋自然生产力遭到严重损害,需要长时间地休海、休渔才能恢复。

生态环境优良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和决定自然生产力,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例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农业文明,尽管在文明的表现形式上有着许多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都起源于大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古埃及文明可以说是“尼罗河的赐予”,由于无比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古埃及人较早地摆脱了野蛮和蒙昧,率先步入了以农业文明为标志的古代奴隶制社会,造就了埃及漫长而富于生命力的文明,而当尼罗河两岸因过度垦殖逐渐沙漠化后,古埃及文明就开始步入衰落阶段,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没有复兴过。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进步,但其发祥地西欧、北美地区当初生态环境同样十分优良并保持至今;相反,中东等一些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则几乎没有发生过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突变。这充分说明,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基础,只有那些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才有可能出现导致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可谓地灵才能人杰啊!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提升生产力

近代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社会生产力对自然生产力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工业革命之前,由于人类生产工具较为简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对自然生产力的影响有限;而工业革命后尤其是机器大生产的广泛使用,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迅速提高,自然生产力受到了社会生产力的明显制约。最明显不过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造成的城镇膨胀,大量的人口、企业流向并集中到城市,无数的自然村庄被归并为一个个城市,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在原有的耕地、林地、草地上雨后春笋般耸立起来。无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高,但自然生产力受到了极大遏制,社会生产力抵消了一部分自然生产力,在某些方面得不偿失。

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公害事件的频发,一些国家尤其是率先迈入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对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开始警醒。民间有识之士不断发出呼吁,《增长的极限》、《寂静的春天》和《只有一个地球》等警世之作相继问世。环境保护运动从民间转向政府,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提出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森林、草原、江河等被社会生产力大量消耗,大自然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急速下降,这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83年中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1994年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长远规划,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些标志着我国对环境和自然生产力的保护恢复进入新的阶段,未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对于自然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如果能够进行大规模的生态修复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发展低消耗、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是完全可以脱胎换骨、重新焕发生机的。在这方面,德国鲁尔工业区是一个成功的典范。鲁尔工业区曾一度被誉为“欧洲经济发动机”,但在上世纪50年代,开采煤炭和炼钢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濒临崩溃边缘的生态环境、产业转型的瓶颈和结构性失业,使鲁尔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痛定思痛后,鲁尔区开始进行长时间的环境整治和土地复垦。今天,鲁尔区不但森林、河流等自然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到处是蓝天、碧水、绿草,并从原来单一的自然资源开发地区发展成为综合工业区、科研创新集聚区,电子信息、太阳能等新兴产业成为鲁尔区新的经济支撑,社会生产力实现了新提升。鲁尔区转型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地区,可以通过持之以恒的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促进自然价值再生、社会价值提升,实现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共同提高、互动并进。

绿色江苏建设将大幅度提升全省综合生产力

建设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宜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江苏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环境容量小,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200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重大决定,从此,大规模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全省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是全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森林资源十年倍增计划,全省林木覆盖率已从当初的10.3%提高到现在的20%左右。二是实施水、气污染防治,实现了城市、县城和太湖流域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PM2.5监测实现县(市)全覆盖。三是设立环境保护准入的“高门槛”。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能耗产业,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四是确保生态安全的“底线”。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划定我省区域空间的20%作为生态红线,苏州还设立400万亩永久性水稻田,决不允许开发。五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省已建成31个各类自然保护区,主要物种种群出现恢复性增长。我们坚信经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江苏一定会走上经济发达、山水秀美的文明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金 雯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