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妪绝博”谈起

发布时间:2014-05-26     作者:黄军昌    

 

作者:黄军昌

有这么一则故事:“有母好麻将者,呼朋党博于己室。其长子怒,以雄辩理论相劝谕,长逾半日,其母笑博如故。次子前,低声谓母曰:‘儿在校遵师训,在家听母言,他日儿效母博,请勿罪焉’。一语甫毕,母悚然惧,抚其背曰:‘吾儿言简意重,母知过矣。’遂绝博。”

故事中的老妪嗜赌,大儿苦谏半日,其“笑博如故”。但当次子以自己欲“效母博”的利害说之,便悚然惧,“知过矣”。为了不使嗜赌恶习影响儿辈,“遂绝博”。这则故事很值得当今为人父母者玩味深思。

人们常言:“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出生以后,就处在父母的监护和影响下,他们天天在读着父母这本“无字的书”。子女的耳朵是父母言论的“录音机”;子女的眼睛是父母行为的“摄影机”。子女在和父母的长期接触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自觉地获得人生的最初理念和立身处事的一般常识。父母的言行、修养、个性、嗜好都会通过子女这面反光镜折射出来。所以列宁的夫人、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父母是天然的教师。”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影响,一种是消极的影响,而后者最容易起作用。有关部门曾对中小学生抽烟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父母有抽烟习惯的抽烟学生占抽烟学生总数的83%。另据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分析,很多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导因来自父母的不良影响和教育。鲁迅先生这样说过:“父母把许多精神的缺点,传给子孙”,“便是子孙死亡的伏线”。我想故事中老妪听了次子的话,“悚然惧”、“知过矣”、“遂绝博”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所以我国古代的一些志士仁人,把以身作则作为“修身”、“齐家”的一条重要原则。曾子“屠猪示信”、孟母“断织劝学”、杨震“拒金”立清白家风,一直传为佳话。

随着教育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家庭影响和教育在子女成长的全过程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很多家长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望子成龙”、“盼女成风”,其望殷殷,其情切切,用心可谓良苦,但教育效果各异。有的父母很珍视自己这本“无字书”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以身垂范,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基础上对子女施加积极的教育和影响,他们的教育常常能如愿以偿。但有的父母自身不检点,要求子女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套,于浑浊的氛围之中,“浊其源”而求“流之清”,教育功亏一篑。有的父母也知道自己的不良习惯对子女有消极影响,但就是缺乏老妪“遂绝博”的勇气和毅力,对旧习惯“敝帚自珍”,这样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诱子成虫”。所以,明末清初的学者张履祥在《愿学记》中写道,“人各欲善其子,而不自修,惑矣”。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曾对那些在子女教育上怨天尤人者说过:“当你埋怨自己孩子不好时,首先应当想想自己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青少年,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者,为人父母者应从培养人才的高度来认识自己“一举手,一投足”对子女的影响作用。古之一妪,为了教子尚有节欲迁善之举,我们则更应洁身自好。

责任编辑:丁和平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