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外向型经济跨越发展的有力杠杆

发布时间:2014-05-26     作者:许步健    

 

作者:许步健

当前,宿迁正处于实现更大突破、建成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在科学研判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外贸依存度的基础上,提出要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3-5年内集聚2000家台资企业”,于是“深耕台湾,猛攻台资”成为宿迁新一轮外资突破的共识。在此过程中,如何选择对台招商战略,如何创新对台招商模式,如何抢占对台招商先机,进而推动宿迁外向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是亟待思考研究的问题。

以外向带动战略为突破口

从各地经验看,台资外向带动能力较强。东南沿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试先行区,台资在其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东莞是珠三角地区台资集聚度最高的城市,目前已有台企4100多家,实际利用台资150多亿美元。昆山是长三角地区台资集聚度最高的城市,目前已有台企4300多家,实际利用台资210多亿美元;台企已占昆山地区生产总值的50%、利用外资的60%、工业产值的70%、进出口总额的80%。昆山是“中国百强县”之首,东莞是“广东四小虎”之首,两个相隔千里的城市,都因台资而腾飞崛起、闻名于世。

从外资现状看,台资突破难度相对较小。当前,大部分欧美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影响,海外投资的整体意愿不强,而那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抗险能力强的大企业,宿迁暂时还没有足够的承接能力;日韩龙头型企业大都在中国生根开花,而中小企业对区位、交通、人才等要素要求也较为苛刻,加之地缘政治关系微妙,进一步加大了日韩企业落户的难度。反观台资,海峡两岸隔水相望、同宗同源,经贸交流持续拓展,合作发展不可逆转。截至目前,宿迁台资企业达到180家,注册资本6.4亿美元,而同期落户的日韩企业仅58家,注册资本2.1亿美元。

从宿迁自身看,台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近年来,在外向带动战略引领下,宿迁台资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台资仍然呈现增长慢、层次低、体量小的状态。截至20136月,在宿台企完成工业总产值135.9亿元,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2%;台企完成进出口总额5.2亿美元,仅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8.5%。而放眼全省,大部分城市在台资发展上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并且特色鲜明、已成气候,例如,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南京的金融和软件产业,徐州的新能源产业,连云港的新医药产业,相比之下,宿迁在台资发展上已经掉队,必须认清形势,迎头赶上。

把握加快台资突破的机遇

在台商投资布局的调整中把握机遇。受宏观经济形势和大陆投资环境影响,台商“北上西进”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地区之所以能够吸引台资,既是产业转移需要,更是低投资成本使然。当前,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宿迁凭借“三最四低”的投资环境,不仅具备成为台商投资新热点的基础条件,并且在政务环境、投资政策、产业基础上还具有比较优势。

在台商投资领域的变化中发现机遇。近年来,由于台湾当局放宽对高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限制,台湾半导体和面板产业“登陆”步伐明显加快。另外,两岸签署ECFA和《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后,台湾金融机构纷至沓来,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新领域。顺应这一趋势,如果宿迁能够高端布局、超前对接,完全可以在新一轮台资“登陆”热潮中抢先占位。

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创造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必将释放出新的政策红利。全会出台的诸如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以及扩大对台湾地区开放合作等政策措施,必将进一步增强台商投资大陆的信心。宿迁作为全省唯一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如果能找准全会精神与自身发展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率先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必将会为台商在宿创业营造更优质的政策环境,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台资突破的现实路径

不走“寻常路”,反梯度打造台资转移的“宿迁时空”。反梯度推移理论是指导欠发达地区实现弯道赶超和跨越发展的战略思维,目前已在不少城市和地区成功检验。班加罗尔曾是印度南部的农业小城,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该市致力于以软件开发为代表的IT产业发展,在不到20年的时间,一跃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就经济基础和承载能力而言,淮安与南京、无锡等地均无法比拟,然其却以“南有昆山,北有淮安”为定位,巧搭平台,优化服务,先后集聚了富士康、台玻、康师傅等知名企业,成为继昆山、东莞、深圳之后大陆第四大台资集聚地。宿迁要想真正突破台资,也必须打破产业梯度转移规律,走一条反梯度发展之路,其可行性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外部环境好。宿迁是江苏重点扶持城市,而江苏又是台资最密集的省份之一,所以宿迁对接台资转移的机会多、成本少、潜力大。二是发展区位优。宿迁所处的淮海经济圈,经济活力日渐增强,特别是随着核心区一体化建设的正式启动,将逐渐成为连南融北、承东启西的“经济要塞”。三是在台人脉广。台湾现有宿迁籍旅台乡亲5.2万人,加之近年来宿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频繁带队赴台招商,与台湾政商高层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系,为对台招商积累了宝贵的人脉资源。

找对“发力点”,高标准打造台资版图的“宿迁板块”。经过几十年的整合和发展,台资在大陆已经形成苏南、京津、成渝等板块。作为后发地区,宿迁必须尽快选准定位、培育特色,想方设法开辟台湾投资大陆的“宿迁板块”。一要培优做强特色产业。在白色家电产业上,要以格力电器、双鹿上菱等家电龙头企业的成功落户为契机,加快集聚配套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增强对樱花等台资家电企业的吸引力。在食品饮料产业上,要依托中国·宿迁食品产业园,建设两岸(宿迁)绿色食品产业合作区,为康师傅、统一等知名台资食品企业落户宿迁铺路搭桥。二要合力攻坚龙头台企。宿迁要实现“3年内集聚2000家企业”的目标,最有效、最迅速的办法就是盯住12家富士康级别的旗舰型项目,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以“钉钉子”的精神接续攻坚。三要加速集聚中小台企。台资中小企业不仅构成了大陆台资的主体,而且普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好的成长性。宿迁要认真研究台资中小企业的转移特点和投资规模,以“相知行动”为抓手,充分挖掘人脉关系,积极搭建平台载体,不断创新招商方式,迅速打响针对台资中小企业的“招商会战”。

练好“基本功”,进一步擦亮对台招商的“宿迁品牌”。突破台资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而应该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一要打造对台招商的“尖刀连”。选拔一批招商实绩突出的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二要开辟对台交流的“会客厅”。在坚持办好“台湾·宿迁周”等已有活动基础上,创新思路,抢抓机遇,进一步畅通对台交流渠道。三要搭建承载台资的“深水港”。从各地经验看,一个功能完善的承载体系,是吸引台商落户的前提和基础。对宿迁来说,重点就是继续按照“边建设、边申报”原则,进一步加快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并超前启动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把综保区打造成宿迁吸引台资的强大磁极。

栽好“梧桐树”,深层次拨动台商心中的“宿迁情结”。招商引资从来都不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筑什么样的“巢”,才可引什么样的“凤”。宿迁必须根据台商需求优化投资环境,真正让台商打心底里向往宿迁、选择宿迁。在政策环境上,台商怎么动心怎么办;在服务环境上,台商怎么方便怎么办;在生活环境上,台商怎么习惯怎么办。为此要积极引进台湾本土的医疗、教育、文化、地产等服务业,让台商来服务台商,努力打造在宿台商的“第二故乡”。

(作者系宿迁市委常委、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戈尚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