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臧晓鹏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重点支持培育徐州商圈建设,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徐州商圈如何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进一步明确商圈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和研究。
一、徐州商圈发展的比较优势
早在200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的战略决策,而作为苏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实施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徐州都市圈的成型与发展始终离不开徐州商圈的繁荣与活跃。徐州都市圈是以徐州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地跨苏鲁豫皖四省,其核心区域涉及8个地级市,包括除徐州市以外的江苏省连云港市、宿迁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省枣庄市、济宁市,河南省商丘市。在都市圈之中,徐州市的经济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城市功能最为齐全,同时,徐州市的商贸流通发展基础也最为雄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也最为强劲。
(一)城市综合实力较强,徐州商圈发展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2013年,徐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35.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0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3.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85亿元,五项指标稳居淮海经济区和苏北地区首位,增幅连续八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苏北地区占比分别达到33%、28%、32%、37%和34%。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5.5%,2013年增长14%,增幅连续两年江苏省第一,占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八市总量的26%。
(二)商贸流通基础雄厚,徐州商圈发展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2013年,全市商贸流通业增加值(批零、住餐)突破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3.6%和第三产业增加值32%。限额以上贸易企业2828家,其中销售额超亿元贸易企业240家。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29个,成交额突破870亿元,拥有宣武市场、江苏八里钢材市场、区域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江苏金驹物流园等5个百亿元市场,市场规模、门类和效益居苏北首位。全市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2300个,镇级覆盖率、村级覆盖率和统一配送率达到100%、90%和65%,农村流通网络在苏北首屈一指。2013年,全市商贸物流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33.29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1/5,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大型商贸项目43个。
(三)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徐州商圈发展具备良好的环境基础。作为“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徐州市已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管道“五通汇流”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全市铁路年客运量2083万人(不含旅客周转量)、航空年客运量97万人、公路年客运量2.3亿人;社会物流总额5000亿元,其中共同配送额1000亿元,是淮海经济区最重要的客运和货运集散中心。近期,徐州城市群正在争取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32个城市群之一。
(四)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徐州商圈发展具备良好的内在基础。徐州是江苏省人口第一大市,总人口990.53万人,占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八市19.5%、苏北五市28.9%。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770元和12052元,同比增长9.5%和1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5705元和6742元,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9.3%和13.7%。区域内居民收入稳定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愿望不断增强,为商圈发展增添更多内生动力。
二、徐州商圈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
在发展定位上,徐州商圈主要是“立足苏北、辐射淮海经济区、面向全国”,打造区域性“品质消费中心、商品集散中心、流通组织中心、服务增值中心、商贸创新中心”这五大中心,形成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五县(市)城区为重要增长极,市域重点乡镇为特色商贸带的“一核五极多带”商品流通和服务体系,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和谐的产业承载力强、现代化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的淮海经济区中高端休闲、消费中心。
打造区域性品质消费中心,以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化商业业态为突破口,以商业网点集聚、梯次布局为主要形式,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零售商业体系,建成时尚、品质、丰富的小康型区域消费中心。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徐州市中心商圈新增商业面积100万平方米,核心辐射半径扩展至200公里;培育营业额100亿元以上骨干贸易企业12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幅位居全省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前列,总量保持苏北地区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首位,进一步缩小与苏南城市的差距。
打造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发挥区位、交通、产业和特色资源优势,以“城零郊批”为布局原则,引导主城区批发市场有序外迁,以商品交易市场集聚为发展模式,形成资源集中、用地集约、功能集成的商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和物流集中发展区。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培育交易额100亿元以上大型批发交易市场6家,形成一批区域性集散市场、省域边际特色市场和专业型、临港型物流基地。
打造区域性流通组织中心,以商贸流通网点集聚区为依托,以商贸流通企业为载体,以信息化、现代化为发展方向,拓展商品流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信息经济。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5个,总代理企业/品牌5-10个,形成以徐州为核心、“淮”字为品质的发展资源和组织中心。
打造区域性服务增值中心,以“业态集聚、功能集成、资源集中”为基本原则,瞄准产业发展“微笑”曲线两端,延展生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应链和销售链,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第三方物流、会展经济,促进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未来5年,重点推进新城区商务中心和高铁生态商务区建设,使两中心成为与中心商圈错位发展,以商务商贸、金融保险、文化信息、总部经济、高新产业、教育居住为支撑的城市新“门户”和新“窗口”。
打造区域性商贸创新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基本发展战略,以特色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主导方向,结合徐州历史、文化、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紧抓流通发展前沿,推进流通方式创新,发展网络商业、生态商业,推动商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市电子商务得到广泛运用,连锁经营规模快速扩张,电子商务零售额和连锁经营额分别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的10%和25%。
三、突破商圈发展瓶颈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省级层面协调机制,推进区域一体化合作。由省级政府牵头,建立徐州商圈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苏北各市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在城际交通公交化、共同打造旅游目的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建议省政府出台支持徐州商圈建设的政策意见,加强苏北各市在拓展区域农超对接、畅通区域物流配送渠道、推行区域合作互惠政策等方面合作,促进商业资源在区域内自由流动。
(二)支持徐州与连云港港口共建,呼应国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结合当前连云港市正在申报自由贸易港区,探索将连云港港区服务功能延伸到徐州,同步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联合通关模式,对重点龙头企业及信誉良好、运转高效的企业实行优先报关、查验和放行。搭建徐州商贸流通企业与沿海港口的信息交流平台,扩展优质商品的进口渠道,引导已获进出口备案的流通企业拓展进货渠道,引进适销对路的品牌商品,提升徐州商圈国际一线品牌的投放度。
(三)支持徐州承担国家和省商贸服务业试点工程,推动徐州商圈综合改革。建议省政府继续支持徐州创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城市共同配送、中小商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省跨境电子商务等商贸流通产业改革试点。支持徐州对接央企和省内重点商贸服务企业,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功能性项目入驻徐州商圈。发挥省驻海外经贸网络优势,支持徐州在境内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徐州商圈建设。□
(作者系徐州市商务局局长)
责任编辑:戈尚达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