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4-05-26     作者:刘浩春    

 

作者:刘浩春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重要举措。江苏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今年以来,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先后指出江苏要争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先行军,为全国开放大局做贡献。

一、明确角色定位,彰显交汇点战略地位

江苏优势非常独特,角色难以替代。一是战略区位优势。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起于江苏的陇海兰新线与中亚铁路网对接,连霍高速与欧洲E40高速相接,是目前横贯中国东中西的两条最重要通道,东方桥头堡地位突出。二是东中西区域合作优势。当前全球经济由两条南北线主导,占据全球75%以上的经济总量,一条是大西洋的南北线,主要是美欧;一条是太平洋的南北线,主要是中日韩和东盟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重要东西向经济带,处在中国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点的江苏,成为构建“H”型全球经济大格局的关键节点。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就在连云港。

论区位优势和实力基础,西部地区比不上江苏,但西部省份积极争取国家层面重视和支持的意识值得肯定。江苏应超前谋划、乘势而上,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的历史性机遇,构建依托大陆桥、服务中西部、辐射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方桥头堡,成为综合交通枢纽、陆海双向开放门户、产业合作集聚区,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

二、深化服务合作,提升支撑带动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内涵是: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在新的国家战略布局中,江苏应在更广领域开展区域合作、更大范围集聚要素资源、更深层次融入国际经济循环。

密切与沿线国家联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应同步进行。与沿线国家缔结友城、互设经贸代表处和合作机构,加强与当地商会、友好协会、政府机构及中国使领馆等联系。去年中国和中亚的贸易额超过500亿美元,江苏占比还很低,潜力很大,尤其是能源、交通、纺织等领域。同时,促进与中西亚、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增进与东亚板块互动。目前,韩国、日本的产业投资项目向我国中西部地区拓展的迹象出现,比如三星投资70亿美元正在西安建设芯片项目。其次,中国与东亚的贸易额逐年增长,货物量持续增加。建议江苏充分发挥海陆枢纽和韩资、日资企业集聚的优势,完善与日韩的海空通道建设,开展中韩陆海联运,申报整车进口口岸等,增强对周边及中西部省份的辐射带动,成为中国与东亚贸易的重要中转集散基地。

推进与内地城市合作。沿线内地城市是江苏的直接腹地,联动发展空间大。一是提升合作层次。江苏与中西部经济互补性强,在能源、物流、装备制造等领域合作成果较多,但金融领域相对逊色。江苏金融机构应加快“西进”步伐,择机发起设立服务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二是丰富合作领域。江苏是园区大省,西部省份希望与我们共建产业园区,输出理念、经验等“软实力”也是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三是巧抓合作机遇。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将带来庞大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

构建高效便捷大通道。完善的集疏运体系直接关系江苏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成效。一是铁路货运通道。积极推进沿海铁路建设,健全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国内陇海兰新线铁路运行协调机制,增强徐州、连云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铁路客运通道。1000公里半径内,公交化运营的高铁对人流、信息流的带动效应超过航空,郑徐客专投运后南京到西安将缩短至四五个小时,但连云港向西融入全国高速客运铁路网仍是“短板”,建议争取尽早建设连徐客专,构筑新丝绸之路东端陆桥“T”型高铁格局。三是港口航运通道。整合江苏沿海港口资源,加强与内河航道联系,加快形成海河联运、铁水联运等综合运输体系,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

深化合作机制平台建设。构建区域合作组织体系,争取国家层面支持、整合并提升新亚欧大陆桥合作机制,推动建立陆桥沿线省区联席会议制度和江苏与中亚、欧洲沿线国家定期沟通渠道。充分借助陕西的西洽会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博览会、新疆的中国—亚欧博览会、宁夏的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办好连云港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博览会,构建商贸会展合作平台。

三、走好“一盘棋”,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主阵地在连云港、徐州等东陇海地区,但应坚持“一盘棋”,全省联动、密切配合。当前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完善枢纽功能,增强对腹地吸引力。港口是江苏的核心资源,开放是江苏的最大优势。据相关部门统计,去年江苏5508亿美元进出口总值,只有10%走的是江苏的口岸,大量贸易服务拱手让人。随着重庆、武汉、成都、郑州、西安等地先后开通欧洲货运班列,郑州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中西部货物向西走铁路或绕道日照、青岛,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江苏港口的货源。发展港口经济要辩证看待吞吐量,上海建设自贸区后转变观念——自贸区所试验和求索的不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最大这种规模指标,而是转口贸易、离岸贸易以及由此撬动的高层级外向型经济能量,包括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度、大宗商品交易定价权等。因为有形的港口岸线资源、集装箱吞吐能力是有极限的,而无形的贸易枢纽地位则不受物理空间形态限制。建议江苏加快申报自贸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东部沿海地区赢得先机。

注重质量效益,增强自身发展后劲。一是临港产业。港、产、城融合是提升发展后劲、放大平台载体的关键,以产业链提升合作紧密度,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到江苏设立产业园区、物流基地,实现资源汇聚、人才聚集。二是现代服务业。江苏尤其是连云港、徐州应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建设区域性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市场交易中心和金融信息服务中心等功能载体,发展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三是统筹推进。坚持产业带、城镇带、生态带互动并进、协调发展、不可偏废,形成交通便利、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城乡统筹、生态良好的东陇海经济带和城市群,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走出去”,塑造开放新优势。一是对中亚地区。产能过剩对我们是负担,但对周边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是财富。中西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反应积极,希望中国企业参与投资基础设施、制造业。江苏企业实力强,在很多领域都具有技术、资金优势,到当地会受到青睐。二是对欧洲地区。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时提出,“让中国速度与德国质量联手”。德国是欧洲经济重要板块,欧洲经济层次高,与江苏联系广泛,可通过收购兼并、直接投资等形式,架起“江苏投资”和“欧洲技术”互利共赢的桥梁。三是对中西部省份。能源价格持续上涨成就了西部经济的“黄金十年”,这两年价格低位徘徊,当地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长的问题逐步凸显,借外力促转型的诉求强烈。陕西是江苏的对口扶贫协作省份,新疆克州、伊犁州是江苏对口援助地区,将对口援助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结合,能促进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优势与江苏的产业、资金优势融合,实现多赢。做好这些事情,应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主体地位,同时政府部门给予积极引导和扶持,力争早见成效、多出成果,提升江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系省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副主任)

责任编辑:戈尚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